12月15日发布的麻省理工学院(MIT)早申录取榜中,有11位获录取的大陆学生,其中有两名来自于同一所高中——上外附中的王慧和胡诗成。这两位天才少女有何过人之处呢?
王慧:
热爱艺术与科技的少女
在MIT的选拔中,凭借信息学大奖入围的王慧依靠的是硬实力。从2017年到2019年中,王慧在数学类、建模类、CTB类及编程类都获得了含金量颇高的奖项。2018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2017-2018年CTB中国大智慧创新挑战赛全国决赛等国内外赛事上都有她获得的名次。其中,含金量最高的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全国(NOI)决赛金奖的成绩,为麻省理工的垂青增添了可能。
王慧荣获第四届国际大都市奥赛铜牌、第36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全国决赛金牌后,在接受晨报记者采访时,饶有兴致地回忆了参加NOI的一幕。她说:“当初第一次接触到编程,是因为我们学校的机器人项目。那时我被分配到对外交流这一组,可当我在看到其他组的计算机编程时,仿佛产生了化学反应一般,突然对其着迷了。于是我就一边完成自己的对外交流工作,一边自学相关的编程技术。”
“高一的时候参加NOIP,结果只考了全市的第69名,受到的打击其实是挺大的,主要是因为市队的名额很少,只有十个人,很担心自己会进不了市队。后来我还是有惊无险地进入了市队,并一直走到了现在。”
“要说此次比赛中最难忘的时刻,那一定是赛程进行到最后五分钟的时刻。尽管体育馆中有300位选手,但是耳畔除了充斥着键盘的敲击声,就只剩下我的心跳在回响。为了不留遗憾,弥补先前的失误,我的眼前俨然只剩下一行行代码和秒钟在不断闪烁。”
延展:还爱跳舞和英语
此外,爱跳舞的王慧还获得了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等级考试13级证书、林肯艺术中心第七届中美国际青少年艺术节金奖……
在英语与演讲方面她也从未落后,不仅获得2018年度CCTV“希望之星”高中组一等奖,还在第17届“21世纪.VIPKID杯”全国中小学生英语演讲大赛(高中组)一等奖。
胡诗成:
化学天才少女
胡诗成,目前就读于上外附中高三(6)班,主修英语和西班牙语。
录取进入麻省理工的资格,其实早在今年5月份获得ISEF国际大奖时已基本确定。ISEF,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是一项全球顶尖的中学生科技竞赛,被誉为“小诺贝尔奖”与全球青少年科学竞赛的“世界杯”。获得该赛事二等奖及以上的选手,可以通过M IT林肯实验室,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一颗小行星。由此可见,ISEF历来就是M IT最认可的金字招牌。
回顾整个参赛过程,胡诗成说,在ISEF赛场布展时看到其他参赛选手制作的展板,才发现自己准备的展板其实并不占优势,准备好的演讲也不够吸引人。当时的她心里其实也有点慌,“这意味着我无法把项目最精彩的部分展示给评委”,面对当时的处境,唯一的选择就是随机应变。
胡诗成的研究课题是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为了让评委更直观地了解课题,她的解决方案是:在展位前另外贴几张A 3纸,在A 3纸上用人工光合作用来更形象地展示自己的想法。这个应急措施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胡诗成回忆,上午时只有两位评委来了解自己的项目,下午时她的展位前一共来了13位评委。“到ISEF的时候,那些评委会问非常深入的问题”,胡诗成总结经验时说,赛前对课题的研究和理解都要做到深入,尤其是对于生物、化学学科的学生来说,在做出实验结果后更要有深入的思考,这种思考要让实验并不仅仅是得到实验结果,而是能挖掘出更多的理论因素。
延展:对化学情有独钟
胡诗成对化学的兴趣源于上外附中初二升初三的暑假,当时在母亲的鼓励下参加了美国的一个夏校,学生需要在三周时间内学完高中化学,但是胡诗成觉得这个过程对她来说非常轻松。
回国后,她便开始接触大学化学。高一时,胡诗成已经基本学完了大一和大二的理论化学。她经常在书上看到一些有意思的知识,也产生了一些研究想法,但一直没有机会去实验室进行尝试。就在此时,中国科协和教育部组织的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简称“英才计划”)进入她的视野,这项计划能够让中学生有机会进入大学实验室去做实验,胡诗成便积极报了名,如愿加入复旦大学教授郑耿锋课题组,踏上了科研之旅,ISEF的获奖课题也是由此而来。
在今年10月底在上海举办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作为少年科学家的代表,胡诗成告诉大家,学生需要勇敢探索未知的领域。“我们也要有能力开展科学的思考,进行科学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