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首次“吃螃蟹”到第二次尝试,启明创投等了整整14年。
3月达成意向,5月完成设立,7月完成第一笔对外投资——8月19日,启舜QFLP项目落地暨启明创投与昆山创控集团全面合作签约仪式举行,以境外资金为主体的启舜QFLP项目在昆山跑出的“加速度”,成为外资持续看好中国的新力证。
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于2010年在上海试点启动,本质上是为境外资金投资中国企业开辟的一条“绿色通道”。它解决了境外资金投资中国面临的资金兑换、投资时限等诸多“堵点”和“卡点”。
这笔认缴规模2亿美元、首期到账2500万美元的项目,成为观察“中国最强县”经济活力与外资信心的一个独特窗口。
14年踌躇选择“二次出发”,“金石之交”背后的昆山速度
“QFLP政策刚落地时,我们是国内最早行动的基金管理人,这次也是继2011年后,我们设立的第二只QFLP基金。”8月22日,启明创投人民币首席财务官徐静在接受远程采访时,道出了这段漫长的时间跨度。
QFLP机制允许境外投资者将外币资金兑换为人民币资金,直接投资于中国企业。作为国内首批试水QFLP的机构,启明创投已募管理资产总额达到95亿美元,投资超过580家高速成长的创新企业,其中210家在美股、港股和A股等不同板块实现上市,对市场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嗅觉。
14年踌躇,为何此时破局?“之后几年里,我们做过很多研究,也探讨过再落地可行性,但不同层面的阻碍让我们一直处于持续观望期。”徐静说,“直到今年年初,在与昆山合作过程中感受到新转机,之前的那些犹豫和阻碍被昆山的政策和服务一一化解。”
这基于启明创投与昆山多年的合作基础。早在2021年,昆山创控集团就联合启明创投发起设立昆山市启明融凯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参与投资大模型“六小虎”智谱AI、具身智能“新四小龙”银河通用等一批科技企业,并支持本地企业昆高新芯等,被双方形容为“金石之交”。
其间,启明创投得知昆山金改区作为全国试点区域之一的政策优势,当地政府积极行动、大力支持,鼓舞了其“二次出发”的信心。“QFLP的设立有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我们就最初的可行性研究向管理层汇报时,非常激进地报了5个月的落地时间。”徐静说。
但昆山速度远远超出了她的预期。昆山市金融工作服务中心、商务局和人民银行昆山市支行等多部门分工协作,并详细梳理相关政策和对应条件、申报节点,制作出一份详细的指南。让徐静没想到的是,最后只用了不到2个月就完成了会商、拿到了批文,比她预想的最好结果还早3个月。
昆山的诚意不止于此。在昆山创控集团大楼7楼,免租办公室已经准备好。“来到昆山,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服务友好、就业友好、创业友好、平台友好和政策友好。这‘五个友好’非常典型地体现了一个项目落地所需要的全部关键要素。”徐静说,这也是他们在时隔14年后,选择将启舜QFLP项目落在昆山的原因。
2亿美元外资“激流勇进”,为产业发展引来“耐心资本”
启舜QFLP项目的2亿美元投资“激流勇进”,以其“一次性结汇、多次投资”的模式,开辟了外资涌入的新通道。
整体来看,目前昆山已集聚数十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但大多提供的是债权融资。债的资金逻辑是短平快,而股权资金则能够陪伴企业共同成长,解决资金周期错配问题。
“海外投资者与国内投资逻辑不同,他们可以陪伴企业10年、15年,跨越成长困境。这些‘耐心资本’不在乎短期波动,他们看重的是中国创新产业的长期成长性。”昆山创控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曹青点出关键。
很多早期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但长期股权资本能支撑它们度过最难熬的阶段。这种长期资本特别契合轻资产、高研发的早期科技企业,是国际长期资本对中国市场的信任票,也是昆山金融改革试点的成果体现。
徐静介绍,启舜QFLP基金目前已储备7个项目,年底前将陆续落地,触角涉及医疗创新器械及药物、疑难眼部治疗以及创新设备制造等多个前沿领域。
“这不仅仅是引进一笔资金,更是昆山坚持改革开放的生动体现。在全球化逆流中,我们反而加快了制度型开放的步伐。”昆山创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健表示,在全球资本流动充满不确定性的大背景下,启舜QFLP项目成为一座双向桥梁,既可帮助更多海外长期资本分享中国创新增长红利,又能让昆山这样的制造业高地获得转型升级的金融活水。
从“房东”变为“股东”,“基金招商”重塑传统逻辑
想象一下,你是一个大商场的招商负责人,但有实力的品牌都很挑剔。当你有了基金后,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光给你最好的位置,我还会直接给你投钱,帮你一起做大做强!”
这样一来,效果就完全不同。以前只是“减租免租”的小恩小惠,现在是真金白银的“战略投资”。这些企业会想:“这个商场不仅是房东,还是我的投资人,是‘自己人’!它肯定会动用所有资源帮我解决各种问题,因为我的生意好了,它的投资也赚了!”
黄健用生动的比喻,讲述了昆山正在探索的“基金招商”全新模式。与以往地方政府往往依靠土地优惠、税收减免等政策吸引企业不同,“基金招商”从产业投资的源头入手,通过资本纽带引入创新企业。
在昆山小核酸及生物医药产业园,瑞博生物的故事更加动人。自2008年注入早期资金以来,昆山创控集团用18年漫长陪跑,助力其成为目前拥有最多临床资产的中国小核酸企业,并正推进赴港上市备案。
“像我们这种做原始创新的企业,很长时间都是只花钱不赚钱。我们当初的创业资金只有660万元,昆山创控集团就投了400万元。”瑞博生物创始人梁子才说,今年6月,昆山创控集团又毫不犹豫地再投了2000万元,让企业“如虎添翼”。
基金的作用不只在于为产业“输血”,更逐渐成为新的“招商吸引力法则”。在国家鼓励发展硬科技和国产替代的背景下,走在市场前沿的投资机构对产业研发、企业发展的研判是最专业的,眼光往往比传统招商干部更为精准。
走进位于花桥低空经济产业园的航天时代飞鹏,一架5.25吨级无人机翼展18米,航程可达1200公里,为国内无人机公共货运物流拓展了想象新空间。2020年,在业内还没有广泛流传“低空经济”的说法时,古玉资本积极引荐,并组建了由昆山和花桥国资参与出资的产业基金,帮助航天时代飞鹏在昆山找到落地点。
航天时代飞鹏有限公司副总经济师姚宇介绍,如今企业销售规模已过亿,年增长率保持在30%至40%。而由其作为“链主”,花桥低空经济产业园已在两三年的时间里快速集聚起低空经济企业30多家。
从瑞博生物的小核酸药物,到航天时代飞鹏的无人机,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企业正在昆山形成一个个创新集群,背后有一条共同的纽带——基金的力量。据介绍,昆山创控集团以产业引导基金、产投母基金为核心,已成功组建基金50只,总规模超700亿元,初步形成“产业引导+产投母基金+并购基金+CVC链主基金+产业子基金+人才基金”为主体的国有产业投资基金运作体系。
政府不再是传统的招商者,而是变成了创新的共建者;资本不再是单纯的逐利者,而是变成了产业的陪伴者,这种转变正在重塑中国县域经济的创新生态。
“投到昆山的资金有一个乘数效应,它最后会给昆山带来更大的收益。这种收益不只是税收,更将使得经济发展的韧性更足。”昆山市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