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基层社会治理。“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家喻户晓的六尺巷故事,传递着中华民族谦和礼让的传统文化精髓。近年来,安庆市政协充分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把“三位一体”推进委员工作室(界别活动室)建设作为破解“两个薄弱”、推进“两商衔接”的重要抓手,依托委员工作室(界别活动室)打造“宜协商”履职品牌,在全市“两室”中推广“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深入挖掘和阐述其时代价值,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作用,引导各界群众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实现一线协商活动与基层治理同频共振,打通了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最后一公里”,把履职为民的触角延伸到群众“家门口”。
高位统筹强机制,上下协同聚合力。坚持全市政协一盘棋,将“两室”“三位一体”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摆在政协全局工作重中之重。政协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主要负责同志带头调查研究,开展经常性督导检查,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形成“主席牵头抓总、分管主席分片联系、专委会定点指导、政协工作联络组和界别召集人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
建立专委会主任担任“两室”建设指导员、功能型党支部书记担任“两室”党建指导员制度,抓点带面、培树典型、打造精品。将功能型党支部活动融入“两室”,持续推动“党的组织对党员委员、党的工作对政协委员全覆盖”。
建立逐级负责、联系指导、考核评价、落实反馈工作机制,形成“建、管、用、评”权责清晰、程序规范、关系顺畅、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每年召开全市现场会,互学互鉴开展比拼晾晒,评选表彰优秀“两室”和先进单位。各县(市、区)政协每年重点打造4-5个示范典型,推广典型案例和有效做法,培育“点上标杆、线上示范、面上样板”,力争“全国创品牌、全省争一流、全市做贡献”。
“三位一体”建平台,“全员入室”促履职。在全市153个乡镇(街道)、12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及皖河农场建立区域性委员工作室,采取市区两级联建、相关界别共建等方式推进综合性界别活动室的建立,搭建了以区域性委员工作室和综合性界别活动室为主体、以特色性委员个人工作室为组成的委员和界别“两级三类”履职平台。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两室”383家,其中区域性委员工作室192家、综合性界别活动室113家、个人委员工作室78家。
按照“就近就地、打破界别、统筹调配、增强合力”的要求实行“全员入室”,将28名住安庆市省政协委员、434名市政协委员、2310名县政协委员统一编组,分别加入“两室”,开展“微建议、微服务、微协商”,实现委员“身入、心入、事入”。明确相对固定的“委员活动日”,形成督导评价和工作调度,对委员履职调动积极性、提高参与率、保证常态化。
协商为民“聚共识”,凝心共绘“同心圆”。2022年以来,全市“两室”,充分发挥社情民意信息站、委员群众联络站、学习提升加油站、双向发力工作站“四站”功能作用,先后开展“微协商”活动2000余次,提出“微建议”4100余条,开展各类便民“微服务”8000余次,助力化解基层矛盾纠纷1900余起,建成“委员书吧”215家,组织委员读书活动1200余场,形成社情民意信息1200余篇,其中市县两级党委、政府领导批示590余篇,解决了一批事关发展、事关民生、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共同绘就了高质量发展的“同心圆”。
安庆市政协委员工作室(界别活动室)传承“六尺巷”美德,以六尺巷典故启发人、以和为贵精神感化人、以知进退境界引导人,围绕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开展“微协商”、助力“微治理”,帮助解决跨区域、跨领域难题。怀宁县政协小市镇委员工作室在村建立“民情驿站”,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4起,受到司法部表彰;迎江区政协培育“多彩滨江”“肃商速办”“振新议事”等“微协商”平台,灵活开展协商议事;大观区政协龙山路街道委员工作室创新构建“荷塘夜话”协商议事平台,挖掘“荷、莲”文化内涵融入基层治理工作,探索形成“合和”治理理念。
“安庆市政协将充分运用‘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不断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推进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协同配合、服务基层治理,切实把政协的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市政协主要负责同志表示。(通讯员 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