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魅力长三角 >> 资讯频道 >> 关注长三角

擦亮劳务品牌 打造就业“新引擎”

安庆关注长三角2024-12-24 来源:报社阅读:146193

树一个品牌,带一片就业,富一方百姓。一个“兰州拉面师”劳务品牌带动100万人就业,一个河南“林州建筑工人”劳务品牌从业人员达20万人,一个“蕲春艾灸师”劳务品牌带动30万人就业……劳务品牌已经成为区域发展“金名片”、就业“新引擎”,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

  近年来,安庆市劳务品牌带动就业情况如何?如何培育叫得响的劳务品牌促进高质量就业?近期,记者进行了相关走访。

  “小针线”织就纺织服装“大产业”

  12月11日一大早,记者来到望江县人力资源市场,招聘展位前人头攒动,现场气氛热烈。“每周三、周六,县人社局都会举办线下招聘会,线上的直播招聘也是常态化进行。今天是望江县纺织服装行业专场招聘会,也是为了推广‘望江织女’这一劳务品牌,吸引更多求职者加入,提升就业率。”望江县人社局就业促进股负责人张清向记者介绍。

  望江县拥有悠久的纺织服装产业历史和传统,是全国优质棉生产出口基地。20世纪90年代,许多望江籍工人在浙江湖州吴兴区织里镇务工,为当地纺织行业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持。近些年来,望江籍工人回乡创业,推动了“望江织女”品牌的诞生。如今,该品牌不仅传承了手工技艺,还融合了现代技术,使得纺织服装产业成为望江县的亮丽名片,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望江县长岭镇是“中国服装棉纺织制造名镇”,该镇工业产业园内聚集了14家纺织类企业,其中规上企业达7家。

  今年34岁的刘军是长岭镇北门坦村刘大屋人,他于2022年返乡创业,成立安庆市利欧家居科技有限公司。“家乡最吸引我的,就是完整的产业配套和干事创业的氛围,我们公司可以跟园区内企业开展多项合作,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刘军介绍,其公司主要以生产出口优质床上用品为主,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解决就业30余人。

  “望江织女”劳务品牌的打造,不仅让更多本地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还吸引了外地务工者慕名而来,形成人才集聚效应。

  “我老家很多人都在这边做工,去年我和丈夫一起来到这里。我最初负责后道检验工作,主要检查成衣品质。尽管收入不错,但我想学习更多技能,便向组长申请调至缝制车间,现在我已掌握平车、套结、拷克三种技能。”今年26岁的汤明珂来自河南省开封市,现就职于望江一大型纺织服装企业。

  汤明珂之前在老家照顾老人和小孩,去年2月,她经老乡介绍,和丈夫一起来到望江从事纺织服装工作,每人月工资5000多元,稳定的收入让她感到很满意。

  截至目前,望江县拥有纺织服装企业近1500家,服装小型加工厂近3000家,电商主体超3000家。望江县现有服装生产加工设备3万台(套),具有年纺纱13.5万吨、织布8000吨、服装5亿件、电商销售服装2.5亿件的生产规模,带动县内纺织服装产业上下游从业人数10万人。

  近年来,望江县把纺织服装作为主导产业,多措并举实施“凤还巢”工程,倾力塑造“望江织女”特色劳务品牌。2023年,望江县纺织服装行业实现总产值152亿元、同比增长17%。为了做大做强“望江织女”劳务品牌,望江县建立标准化厂房110万平方米,打造培训实践基地,为纺织服装产业培养人才1.7万人。该县还制定“望江织女”牛仔儿童服装团体标准,与东华大学、安庆师范大学共建纺织服装产业学院,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该县还建成“望江织女”大数据人才库,依托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每年为县内外纺织服装企业输送员工6000人左右。

  “小面点”引领生活“蒸蒸日上”

  “江镇面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现已成为怀宁县引以为傲的一张名片。江镇镇在外从事面点行业的从业人员1.8万余人,占全镇总人口的一半。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镇面点产业扎根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等各大城市。2008年8月,第三届中国粮油学会发酵面食产业发展大会在江镇镇召开,江镇这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在这次会议上被中国粮油学会发酵面食分会授予我国首个‘面点师之乡’称号。”江镇镇党委副书记王玉庆介绍。

  从最初的作坊式“一对夫妻两口锅”的夫妻店,到成立公司、拓展品牌、创新产品,紧跟时代脉搏,江镇面点已经实现大飞跃,出现了以“巴比馒头”为代表的十多个颇具市场知名度的连锁品牌。

  12月12日,记者走进怀宁县江镇镇赵山村面点馅料种植基地,在阳光下,一片翠绿的上海青映入眼帘,长势喜人。“今年的上海青长得特别好,产量也高。现在正值采摘期,我们每天都安排二三十人来采摘,一天大概采摘1万斤,统一‘订单式’地销往周边县城。”赵山村村干部朱能高说。

  如今,江镇镇为加快面点产业发展步伐,聚焦一产种植、二产加工、三产销售,不断完善产业链条,着力打造一二三产高度融合的“面点经济”。

  “我们先后在江镇村丰收圩700余亩面点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种植小麦、马铃薯等,投资约300万元在赵山村面点馅料种植基地建成蔬菜大棚,一期约17000平方米,在民族村建成15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含80平方米的冻库),用于蔬菜加工、冷冻存储等。”王玉庆说道。

  随后,记者走进江镇齐明蒸笼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加紧制作精美的竹蒸笼,从裁竹削片到定型打磨,一条条生产线开足马力,各环节有条不紊,呈现出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该公司成立于2018年,是江镇镇近40家蒸笼生产厂家中规模最大的一家。“目前,公司每天可生产蒸笼300余套,年产值达2000万元。我们这里已经安置就业70多人,根据岗位每人每月发放工资3000元至10000元,每年总计发放务工工资350万元左右。”该公司董事长詹齐明告诉记者。

  近年来,江镇镇大力推动蒸笼产业集聚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打造以蒸笼生产加工为核心的面点配套产业,建成江镇镇蒸笼产业园,全镇现有蒸笼生产企业40余家,年产蒸笼25万余套,产值近亿元。

  “新品牌”让更多人端稳“金饭碗”

  “望江织女”“江镇面点”“源潭制刷”“膜都巧匠”“潜嫂家政”……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安庆市已培育22个特色劳务品牌,涵盖技能型、服务型、文化和旅游型、民生保障型等,带动就业28.69万人,年创造经济效益近200亿元。

  “当前,劳务品牌已成为拉动就业增长、促进群众增收、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构建劳务品牌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已成为各地的共识。如何进一步打造劳务品牌,也引起了各地的思考。在我看来,推动劳务品牌迈向高质量发展,技能人才是关键点之一。”安庆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朱兴茂表示,随着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市场对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日益旺盛。

  据了解,2020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展特色面点、纺织、家政、电商等劳务品牌培训4.8万人次,其中2.5万人取得技能证书。全市通过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加大对劳务品牌提升支持力度,目前已经建成技能大师工作室104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20家。

  “酒香也怕巷子深。任何一个品牌的塑造,都是用心浇灌的结果。”朱兴茂建议,各地特色劳务品牌要注重讲好品牌故事、做好品牌文章,着力提升品牌知名度、认可度和美誉度。

  劳务品牌要想叫得响、走得远,服务必须“跟得上”。近年来,安庆市积极打造“宜”字号劳务品牌,在全省率先开展市级劳务品牌推荐认定工作,给予每个品牌建设单位3万元至5万元的一次性奖补。截至目前,全市已认定市级劳务品牌3个、县级9个,已拨付奖补资金15万元。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视频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