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历史,是一部不断创新和改善的产业进化史。
1914年,福特汽车装配流水线的运行,结束了手工造车的历史;1949年,丰田汽车精益制造的贯彻执行打破了边界,催生出供应链体系……
今天,汽车行业的第三次变革呼之欲出,交织着多条产业链、多个涉及面,成为人们口中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
在产业深度转型的关键期,一些竞争力强、创新活力足、专业化程度高的专精特新企业集聚在产业链上,发挥着打通链条、创新技术、突破堵点的“尖兵”作用,与行业大企业协同创新,共同锻造汽车产业新的核心竞争力。
置身于汽车产业链,“新质生产力”,究竟是什么力?
是吸引力
从冰箱产业跨界到汽车产业,大部分人并不理解万和国的选择。
从1999年起,万和国和团队只做了一件事:生产最好的冰箱门封条。围绕这个不起眼的家电配件,一群人干得火热,而且还拿到了一个“冠军”:万朗磁塑生产的“冰箱门密封条”被认定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这个“冠军”含金量如何?简单点来说,当你打开冰箱门时,有30%的概率可以看到他们生产的门封条。
问及秘诀,万和国只有两个字:技术。
早期,全球冰箱门封条一般采用PVC塑料,但这种材料容易老化变硬,产生霉变,进而导致冰箱不密封。寻找新材料势在必行,可冰箱厂商觉得单做这件事不划算,“因为利润太薄”。万和国发现这一市场需求后,立刻带着团队着手研发,先尝试了聚氨酯弹性体,然后又尝试了聚酯弹性体。类似的试验,做了不止600次。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们发现一种介于橡胶与树脂之间的新型高分子材料TPE(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其不仅具有传统橡胶柔软、回弹、触感佳的特点,还兼具普通塑料易加工、可再生的优点。但是,他们把TPE加工制作成门封条时,又出现了新问题——从模具中取出时容易开裂,焊不牢。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在加工了上千个样品后,团队发明了水冷焊接技术,提高新材料在焊接成型时的边角拉力。
随着汽车零部件国产化程度的提升和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万和国又有了新目标: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市场。
如此跨界,外界的声音很嘈杂,万和国的态度却很坚决。“对一家上市公司来说,不寻找新的增长点,就会不进则退。”在他看来,在汽车零部件市场,企业并非赤手空拳,多年新材料的自主研发积累了一定技术基础。
“一方面,汽车产业市场大、增速快,汽车零部件的国产化处于起步阶段,更利于企业发展;另一方面,汽车产业为重点发展行业,政策上有较大支持,本地车企产能较大,合作机会更多。”目前,万朗磁塑已投资收购了一家生产EPS的企业。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化企业。”万和国说。
是驱动力
万和国白手起家时,一名叫王智灵的少年踏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求学,专业是自动化。
若干年后,万和国将工厂拓展到了东南亚,王智灵提交了博士论文选择进入科学岛当起了“岛民”。他的梦想与“轮式移动机器人”有关,也就是后来的“无人车”。
“当时判断无人驾驶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所以我进行这个方向的研究。”见证和参与了无人驾驶技术从无到有的过程,王智灵愈发觉得:“只有将技术真正融入车辆中,才能实现其价值。”
机会,终于来了。
中国科大正式出台“赋权改革”试点方案,王智灵与同伴顺势创立了中科星驰,希望把实验室内验证过的原型技术转化为可以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的产品。
“自动驾驶,是人工智能的应用之一。”为了让汽车更主动地“认识”世界,王智灵与团队在车端加装了包括视觉、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在内的多种传感器,“车辆可以感知外部环境,通过星驰的大模型技术底座,形成车辆对环境的认知与理解,在此基础上规划出适合车辆作业的路径。”
就在万和国带领万朗磁塑踏出转型升级之时,王智灵所在的中科星驰也遇见了产业化的契机:团队的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获得了江汽集团的战略投资,并合资成立星驰智卡。
软硬一体的智能驾驶系统与优秀的整车制造能力“一拍即合”,一辆辆无人驾驶巴士、无人驾驶零售车、无人驾驶矿卡从图纸走入现实。
这个过程中,王智灵对自动驾驶汽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是嵌入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设备终端。
“传统的出行方式被重新想象,车辆不再是代步工具,而是拥有洞察先机的‘慧眼’和自主决策的‘智核’,是生活和生产的伙伴。”当新质生产力的浪潮扑面而来,王智灵理解中的“新”,是通过前装搭载“星驰天工”,与传统车企共同打造智能驾驶汽车;是通过搭载“星驰苍穹”云端智驾系统,让矿山、港口、机场、城市园区等场景实现运营的智能化、绿色化。
“人工智能”遇见“出行”,注定是一场跨时代意义的对话。
在王智灵的讲述中,中科星驰的“新”蓝图是这样的:顺应汽车“首位产业”发展之需,专注自动驾驶核心技术研发,加速相关产品与解决方案商业化落地,成为智驾赛道上的一支新锐。
是赋能力
从创新创业的角度来说,孙帅帅要比上面两位幸运得多。
当万和国赤手空拳在拼搏时,他刚刚进入大学校园;当王智灵为无人驾驶熬夜时,他在大洋彼岸憧憬梦想。
2020年,选择回国的孙帅帅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牵头组建了中科大-爱博智能机器人联合实验室。三年后,他和团队带着丰厚的科研成果成立了中科擎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此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风头正盛。
“感知路况、适应环境、懂得驾驶者……这些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场景,会因为磁流变技术而走进现实。”在孙帅帅的理解中,新质生产力更强调科技创新成果在产业链上的应用,目的是要通过“新质生产力”突出体现“创新”和“高质量”。
他和团队专注的领域,磁流变器件减振控制,恰好是这种体现。
作为汽车行驶安全性和舒适性重要保障的高端减振器技术因国产化率不高而成为我国汽车技术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技术。其中,针对高端乘用车高性能阻尼器,国内目前应用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科擎邦的“专注点”就是新质生产力。
成立一年多,成绩有目共睹:在新技术、新产品上,团队所研发的新型磁流变液进一步推动国内高性能磁流变阻尼器、外骨骼机器人等相关高端智能器件设备的产业应用与落地商用;同时,聚焦磁流变技术的产业化应用,这家科技企业积极参与到安徽省汽车产业集群建设的“强链”“补链”行动中。
更让孙帅帅兴奋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以磁流变技术应用为代表的智能装备技术体系,越来越多的人才投身到这个领域进行科研和产业应用转化。
关于明天,“扩张”是关键词。
孙帅帅说,首先是市场扩张,计划将产品扩展到国内头部轨道机车厂、汽车主机厂;其次,产业应用领域扩张,目前开展研究的第二条产品线——磁流变机器人和外骨骼等产品正在研制中,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预计2025年左右实现磁流变关节模组的量产、核心专利群的获批。
或许,对于这个年轻的团队而言,这不仅是目标,也是使命。
新质生产力,究竟是什么力?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唯一。
可以确定的是,迎接新质生产力,我们已准备就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