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宽了、灯亮了、花红了,老甘的烦心事解决了。4月21日上午,宜秀区罗岭镇林春村甘洼组67岁的村民甘岳生坐在家门前悠然地晒着太阳。
十年前的林春村,集体组织涣散、干群关系紧张、基础设施破旧,是典型的“差等生”。“村民见不到村干,干群之间不信任,发展就更不要说了。”谈及十年前,林春村党总支书记章根深这样说。
2015年起,该村试水“服务零距离”管理模式,搭建起由“村两委+党小组+村民组长+理事长+党员”的组织架构,实行“网格链到一线、平台搭到一线、党员沉到一线”工作法,让村庄发生了巨变,2022年该村成功获评“全国文明村”。
天天高速穿村而过,工程建设涉及该村3个村民小组,需拆迁17户、征地125亩。众所周知,拆迁征地往往伴随着矛盾的集中显现。一边是拆迁征地推不动,一边是重大项目要保障,章根深一下子陷入了两难境地。
“我们不是有‘服务零距离’吗?”同事的一句话点醒了章根深。他立马发动村民组长、理事长、党员等,组成拆迁和征地两个专班,对17户村民挨家上门做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经过两个月的攻坚,拆迁、征地两件大事终于一次性解决。“群众是通情达理的,只要工作做到位,只要公开、公正、公平,大家还是积极配合的。”章根深说。
“你们为什么拆我家的旱厕和猪圈?”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林春村朱庄组77岁的村民唐南生很恼火、不理解、不配合。71岁的村民理事长宁云峰得知情况后,数十次到唐南生家做工作。最终,唐南生老人同意了。如今,脏臭猪圈不见了,崭新的水冲式标准卫生间更是让唐老笑开了颜。
在林春村,这样的例子太多。得益于“服务零距离”管理模式,该村干群关心明显改善。到2023年底,该村连续6年实现信访“三无”目标,产业也由原来的一无所有变成了遍地开花。
“林春的‘服务零距离’管理模式,已成为我镇基层治理的品牌。”罗岭镇党委书记何承海说,该模式实现了“网格链到一线、平台搭到一线、干部沉到一线”,有利于收集民情民意民声、了解群众实际需求,更有利于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