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7年前,28岁的他高中进士,却考虑到父母年迈,选择辞官去职。直至公元1037年,他离开家乡,赴京听选,获授天长知县。
入仕之后,他铁面无私、不畏强权,清正廉洁、执法如山,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也成为廉洁文化的代名词。这是他广为人知的一面。
兴修水利,治理水患;兵民一体,以斗争代妥协;围堰造地、排沥屯田,被誉为开创了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式农业的雏形……这是他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他,就是合肥人包拯。
一面是清正廉洁,一面是实干担当。千年之前,合肥这片土地,孕育了包公及包公文化。千年之后,包公文化也在深深影响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从“包青天”到包公文化
一直以来,清官常常被用来称呼那些清正廉洁的好官。
清官一词,最早大概出现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不过,那个时候的“清官”,意思明显不同,主要是指当时地位清贵、事务清闲的官员。
正式典章史籍中,对好官的称呼一般为“循吏”“良吏”“廉吏”等。大概在宋元之交,从民间到官方文书,“循吏”一词逐渐被“清官”所取代。
包拯,北宋一代名臣,清官的典范。穿越千年历史的回响,他从一位古代政治人物,已经成为一个不断生长的文化符号。
文化溯源,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包公文化究竟有着怎样的发展脉络?
安徽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高尚,长期从事包公文化研究。据她介绍,包公为官时,民间已经有说书人传颂他的事迹,但尚未产生广泛影响。
明清时期,话本小说流行开来。特别是作为中国武侠小说开山鼻祖的《三侠五义》广泛传播之后,包公断案如神、刚正不阿的形象逐渐深入人心。
据相关记载,学术界最早研究包公文学的是胡适。1925年,胡适发表了《三侠五义序》,称包公为“中国的夏洛克·福尔摩斯”。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转眼便来到1993年,电视剧金超群版《包青天》一经播出,便引发万人空巷,在韩国及东南亚地区也是大受欢迎,掀起了一轮轮“包青天热潮”。
随着民间传说与学术研究的持续火热,一个不畏强权、为民请命的“包青天”形象被充分塑造出来,中国历史上独有的“包公文化”逐渐形成。
包公文化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包公研究活动也空前活跃。1992年,全国首届包公学术研究会在开封召开;1994年,全国第二届包公学术研究会在合肥召开。
合肥,包公故里。合肥古有“东乡出相、西乡出将”的说法,东乡是今天的肥东县,西乡是今天的肥西县。肥东县有个包公镇,这里环境清幽、宁静安逸,虽距城区路途较远,却常常有人慕名而来。
正如其名,包公镇的“引力”来自包公。公元999年,包公出生在包公镇小包村。年幼时,他便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熏陶,立下了正直、忠孝的人生信条;年少时期,包公来到庐州(今合肥)城内求学,老师刘筠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了他日后的为官思想。
一路成长,坚守正道、慎独慎微、自守清操,成为包公立身处世的根本。学者普遍认为,包公身上的这些优秀品格,正是在家乡故土孕育而生。
“包公为官26年,但在合肥一直生活到38岁才踏上仕途。可以说,这38年奠定了他一生成长的思想基础,合肥养成了包公的浩然正气。”高尚说。
生于合肥、长于合肥、葬于合肥,包公与这座城市有着“血肉”般的紧密联系。植根于这片土壤,包公文化焕发蓬勃活力。
一个廉洁IP
“出生于合肥,成名于端州(今肇庆),扬名于开封”。史学家常常如此概括包公传奇的一生。千年来,这三座城市都在挖掘包公文化资源,结合自身实际发扬光大,力争让包公文化成为当地一大特色IP。
任端州知州期间,包公曾微服下乡,就地日结三案,使案中人双方满意。
深挖包公典故背后的“和解文化”,肇庆创新推出“以和为贵、致力中和、别中求和、和而不同”四大调解理念,推动包公“和解文化”传统精髓与新时代人民调解工作融合发展。
包公扬名于开封,开封也因包公而闻名。开封依托祠堂、府衙、历史遗迹等人文景观,精心打造出以包公文化为主题的“一府(开封府)一湖(包公湖)一祠(包公祠)”廉政文化景观带。
如今,到开封“一府一湖一祠”廉政文化景观带参观学习,已成为当地党员干部的一种习惯。
作为包公故里,合肥不断擦亮包公廉洁文化品牌,将地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融入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反腐倡廉全过程。
芜湖路包公园内,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等依河而建,古朴庄严、清幽宁静。去年3月,包公故里文化园也在肥东正式开园。
“包公在合肥出生、求学、成长、归葬,与合肥紧密相连,这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市纪委监委预防教育处处长唐兴来说,近年来,合肥深入挖掘包公文化内涵,建设包公清廉文化基地。
两园,一个在城中、一个在城东,定位不同、各具特色。唐兴来介绍,包公园侧重展示戏曲文学里的包公,而包公故里文化园则依托大量经过考证的历史典籍,真实还原包公的人生历程。
无论是编撰的戏曲,还是真实的历史,要想走进大众,必须依靠走心的表达。
在包公园,包公文化被具象成为一个个文创产品。手袋、雨伞、书签、笔筒上,都承载了一个个包公典故。在包公主题邮局,游客还可以将“包公与廉洁文化”寄到远方。
包公故里文化园充分运用新技术,打造博物馆实景互动剧场《你好包公》、全国唯一廉政主题幻境剧场《幻境·廉贪对》等,通过多维度、多角度讲述包公故事,让人耳目一新,收获了不少青少年粉丝。
曲艺,被称作文艺“轻骑兵”。2009年,合肥市纪委携手中国曲艺家协会,创立“包公杯”全国反腐倡廉曲艺作品征集展演活动。“包公”,由此成为一个兼具地域特色和全国影响力的廉洁文化品牌。
目前,“包公杯”已连续举办七届,全国应征作品6852个,涵盖80多个曲种,创下了中国曲艺史和廉洁文化史上单项活动征稿数量之最。其中,相声《这不是我的》、小品《小棉袄》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春晚舞台。
“廉洁文化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影响人们的言行举止。”唐兴来如是表示。
传承与创新是文化前行的两个轮子。今天的包公文化,正成为合肥的一个“廉洁IP”。
不止是“包青天”
清廉包公,世人尊崇。事实上,历史深处的包公不仅以廉洁著称,还有更多鲜为人知的一面。
一生为官二十六载,历任知县、知州、知府,曾经出使契丹,在刑部、兵部、工部及财政部门任过职,在监察部门做过御史、谏议大夫,最后官至枢密副使——北宋最高军事机构副长官。
这是包公的政治生涯。由此可见,包公绝对不止是一位民众爱戴的清官。
“包青天”的英名始于端州,“不持一砚归”的故事流传大江南北。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主政端州期间,包公还教会了当地百姓掘井取水。
史料记载,宋代端州百姓经常出现“春瘴”疫情,疾病流行。包公到任后,经过多方走访调研,追根溯源,最终发现是老百姓饮用了不干净的河水。
为解决百姓吃水难题,包公亲自动手,在州署前开挖了端州第一口水井。随后,又选了六个凿井地址,教导民众挖井取水。从此,百姓饮用井水,既方便又卫生,瘟疫得到了彻底根除。
七口水井之一的龙顶岗包公井,位于端州城西龙顶岗西麓三联巷内,至今仍可使用。2005年,当地修建了包公井亭,取名“清泉井亭”。
包公还是一位通晓军事的政治家。当时,河北防线是北宋对阵契丹的前沿阵地。担任河北都转运使期间,他提出兵民一体的主张以及以斗争代妥协的防御方略,对北宋的稳定和国防安全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包公在河北所作的努力,增强了边境军队的防卫能力。他的一些想法与建议,后来成为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如保甲法,让农民接受军事训练,以民兵制代替募兵制;保马法,让民间代官府养马,解决兵马来源;置将法,在驻军地区设置固定将领,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士”。
不仅如此,他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在政治、经济、法制等方面都有相应的改革主张与实践。“包公提出的这些改革举措,其实就充分彰显了他的实干与担当。”市委党校教师汪倩说。
文化贯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对于包公文化,需要历史地把握,动态地理解。
“要从历史脉络中梳理包公文化一以贯之的基本内核,同时也要关注其不同时期的发展,这对当代国家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教授吴宗友表示。
2020年,安徽包公研究中心在合肥成立。结合城市建设、社会治理,该中心转换视角,通过收集史料、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深入研究包公的家风家训及其在经济、地方治理、财税改革等方面的思想。
包公文化是多元的。
高尚认为,包公文化具有多重涵义,蕴藏着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道德品质,铁面无私、刚直不阿的法治精神,除弊布新、开门办案的改革精神,体恤民艰、安民恤民的民本精神,执政一方、造福一方的实干精神。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时代同频、与城市共振,包公文化正在持续形塑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
“合肥战队”的气质
穿越千年,包公肯定想不到,他出生成长的这片土地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他更想不到,自己也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合肥人。
今年1月27日,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北上,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南下,两人最终在合肥会合。于是,福耀玻璃三家全资子公司项目选址肥西,新东方安徽总部大厦落户包河。
曹德旺看重的是合肥“首位产业”的发展势头。福耀玻璃在公告中表示,近年来,合肥汽车产业处在高速发展阶段,特别是新能源赛道更为突出,被工信部批准为全国唯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市。
俞敏洪看见了合肥文旅产业的发展前景。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打响“科创看合肥、科普到合肥”品牌。依托合肥科创资源,双方将联合打造文旅“新高地”、城市“新名片”、区域“新地标”。
其实,不论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还是文旅产业,都算不上是合肥的“先天优势”。从资源禀赋到产业基础,再到发展脉络,都足以看出合肥一直属于“后天发力”。
“合肥屏”“合肥芯”“合肥星”“合肥智脑”“合肥量子”……随着一个个新赛道的加快布局,合肥的产业结构已然发生颠覆性的改变。
近年来的产业风口,看似合肥几乎全“赌”对了,实则靠的是人。从无到有,靠的是人;从“先天劣势”到“后发优势”,靠的还是人。
有人说,在驱动科技创新、提升城市能级的各类要素中,人才是最大的核心变量。
“懂产业、懂技术、懂政策的行家里手,不仅在‘操盘手’队伍中,也在干部队伍里。”
“合肥干得好,除了干部懂专业、懂经济,还有敢担当、愿担当。”
……
这些年,来肥考察的各地党政代表团、主流媒体考察团,都对合肥干部不吝溢美之词。
合肥干部究竟怎么样?企业家或许更有发言权。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曾有感而发:在双方紧密高效的合作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合肥干部敢担当、讲诚信、重效率。
担当二字,重逾千钧,王传福并非随口说说。
当年,比亚迪合肥项目谈判进入关键期,比亚迪安排专人赴长丰下塘考察项目现场。那个时候,规划用地上杂草丛生、水塘密布,还有一些农家乐、工业厂房……
“这么短的时间,这块地能交付吗?”
“肯定没问题!”
结束考察,上车离开之前,比亚迪方担心“口说无凭”,突然拿出一张交地时间表,上面清楚地标注着长丰县承诺的交地时间。
尽管有些猝不及防,长丰县委主要负责人还是拿起笔,郑重地在那份“军令状”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正是这样,后面就出现了那一串让人耳熟能详的数字:比亚迪一期项目从谈判到签约用时仅23天,从签约到开工用时42天,从签约到整车下线用时10个月……
一个个不断刷新的“合肥速度”背后,凝结的正是合肥干部的实干与担当。
千年前,从合肥走出去的包公;千年后,从五湖四海汇聚一起的合肥战队。历史与现实,巧妙地产生了某种勾连。貌似偶然的背后,其实也蕴含着一种必然。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文化固有的使命与功能。“文化日积月累的力量,往往更加强大。包公文化中的实干担当,也在深深影响着合肥干部。”汪倩如是表示。
在她看来,合肥干部时时刻刻受到包公文化的感染、熏陶,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与其相生相向的品德和气质。
“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正如电影《长安三万里》中的这句台词所说,包公文化的“破圈长红”,在传承发扬中见证合肥的现在,也在历久弥新中孕育合肥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