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制造业大会、合肥国际新能源汽车展览会、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量子产业大会……最近一段时间,合肥展会密集、人流如织,彰显出经济的强大活力。
10月25日,合肥市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GDP)公布。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前三季度,合肥市生产总值(GDP)9218.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1%。
滚石上山、爬坡过坎。今年前三季度,合肥经济延续恢复向好态势,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发展势头稳进更强劲。
看产业
首位产业 一路奔腾
今年三季度在合肥召开的大会,分布领域多,专业跨度广,影响范围大。这些大会提振了社会信心,澎湃了经济活力。发展的强劲势头,正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彰显。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合肥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高于全国5.3个百分点。
产业的发展从新能源汽车领域便可见一斑。今年前三季度,合肥以创新聚变助推产业裂变,全力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新能源汽车产业这个合肥“首位产业”迎来爆发性增长。
“我特意数了数路上的车牌,发现40%以上都是新能源汽车。”9月20日,来合肥参加世界制造业大会的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乔治·斯穆特惊叹不已。
更多的绿牌、更大的保有量、更多跨国车企的联手合作,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强劲发展态势,印证了斯穆特的感慨。
最新数据显示,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首次进入全国前五。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量51.3万辆,同比增长3.2倍,全年有望超80万辆。
在合肥“首位产业”的磅礴“汽”势中,加速奔跑的大众发展势头强劲。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在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上视频致辞时宣布,位于合肥的电动汽车工厂即将投产,最大年产量可达35万辆。
截至目前,大众汽车已相继在合肥投资落户了整车制造基地、配套核心零部件、销售及数字化服务总部、软件研发分公司以及智慧物流等项目,打造大众集团在华新能源汽车基地。合肥电动汽车工厂的投产,将推进大众汽车集团在合肥实现研发、采购、制造、测试、销售、核心零部件配套等业务的协同发展,建立可持续、强健的新能源汽车生态系统。
未来,合肥还将成为大众在中国新的研发和创新中心,专注于最新一代电动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开发。
看消费
市场升温 活力十足
消费一头连着经济,一头连着民生,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引擎”。
园博园内游人如织、车展现场人头攒动、商圈街区人气火爆……今年中秋国庆假期,旅游、文化等消费热潮涌动,彰显着合肥消费市场的澎湃活力。
1~9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50.63亿元,总量排名全国万亿城市第13位,较去年全年提升2位。
中秋国庆假期,2023合肥国际新能源汽车展览会成了人气火爆的打卡地。各大汽车品牌轮番展示新产品、新技术,现场观展人员络绎不绝。涵盖国内全部在销新能源品牌车企、1000余辆车、总规模20万平方米的新能源汽车展,为消费者奉上了一场“绿色盛宴”。
除此之外,全国“千县万镇”新能源汽车消费季(安徽站)同步启动,并联动合肥市各县(市)区、开发区发放5000万元汽车消费券,广泛开展汽车团购让利、品牌展销等促销活动。
市商务局数据显示,为期6天的新能源汽车展累计迎来观众53.5万人次,销售车辆18037辆,销售额超31.7亿元,获购车意向信息约21万条。
“小集市”“大商圈”你追我赶,消费“热力值”飙升。
每当夜幕降临,淮河路步行街区、老报馆、老城区美食街巷等便开启“夜间模式”。
“每年国庆黄金周都是消费旺季,今年又叠加中秋假期,撮街精心策划推出系列主题精彩、形式多样、体验丰富的消费场景。”撮街运营负责人程文浩介绍。截至10月6日,撮街日均客流量3万人次,57个重点商家累计销售额达2000万元。
“我们以城市烟火气为切入点,积极开展主题集市、烟火夜市等系列活动,将大商圈与小集市结合,满足市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打造商圈集市经济新活力。”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看外贸
承压前行 韧性彰显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在合肥北站物流基地,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一列列中欧班列奔驰不息,将“合肥造”运往世界各地。
中欧班列(合肥)自开行以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加速推进安徽及周边区域与亚欧大陆各国的经贸往来。今年1~9月,中欧班列(合肥)已累计发运班列736列,发运集装箱60282标箱,均同比增长约20%。
今年前三季度,合肥水运港加密开行外贸航线,外贸集装箱吞吐量22.91万标箱、同比增长6.3%。铁海联运共计发运近6万标箱、同比增长51.6%。
国际通道越来越宽,助力外贸强劲增长。今年9月,合肥市单月进出口额、进口额创历史新高。9月当月,进出口389.3亿元,同比增长39.1%。其中,出口217.7亿元,同比增长16.4%,进口171.6亿元,同比增长84.9%。
今年前三季度,合肥市进出口增速位居中部省会城市第1位,出口总额位居中部省会城市第2位,出口增速位居中部省会城市第1位、长三角万亿GDP城市第2位、全国万亿GDP城市第7位。
纵观合肥市外贸走向,有不少新变化。
首先是出口结构持续优化,累计出口增幅年内首次超全国。合肥加快实施“徽动全球万企百团出海行动”,通过组团集中出海与小分队分散出海相结合,推动汽车、锂离子电池、高端装备制造、家电等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达成意向订单超140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合肥机电产品出口1349.9亿元、同比增长6.1%,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7.9%,较去年同期提升3.3个百分点,拉动全市1~9月实现出口总额1732.4亿元,同比增长1.5%,今年以来首次超全国增幅,高出0.9个百分点。从月度走势看,全市单月出口额已连续3个月保持在200亿元以上。
其次是进出口形势持续向好,规模、比重稳步提升。今年前三季度,合肥持续开展外贸助企帮扶系列主题活动,共组织政策宣讲、业务培训、产贸对接系列活动23场、参训企业约1700家次,推动更多企业实现进出口实绩、深挖进出口增长潜力。
值得一提的是,全市进出口规模逐季抬升,一、二、三季度进出口分别为727.8亿元、830.1亿元、1053.8亿元,三季度占全省进出口的比重为48.24%、较一季度提升7.18个百分点。
固本兴新,合肥外贸积极因素也在不断积蓄。
今年三季度跨境电商发展取得新突破。合肥依托产业基础,聚力推动光伏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加快开拓国际市场。在光伏新能源细分领域,合肥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到全国首位。
今年是安徽自贸试验区揭牌运行三周年。三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积极先行先试,全国首创12项制度成果,3项经国务院及相关部委批准在全国复制推广。全区以不到全市千分之六的面积,贡献了全市1/3的进出口、1/2的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安徽自贸试验区的64%、88%。
看投资
招大引强 统筹推进
经济要发展,投资是“引擎”。德国大众全球第二研发中心、大陆轮胎四期、美国康宁车载玻璃、山姆会员店、亿航智能、美的华东创新总部、清电光伏总部等一大批标志性项目接连落户,为合肥发展添劲赋能。
今年以来,全市投促系统以“招大引强攻坚行动”为抓手,聚焦重大战略项目、关键产业链项目、标志性外资项目,强力推动招大引强工作。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市新签约项目近千个,其中100亿元以上项目11个,50亿~100亿元项目14个,16个重点产业链签约项目841个、占新签约项目总数的84%。
招引好项目需要主动“走出去”。市投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1~8月,市领导带队外出招商50次,推动一批重大项目签约。各县(市)区、开发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外出招商698次,累计推进300多个项目。
与此同时,全市投促系统共组织19个团组出海招商,累计拜访企业近百家。新引进外资项目22个,协议投资达534亿元。第六批县干招商小组今年累计对接招商信息1300多条,促进37个项目签约落地。
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今年合肥与上海德熵、上海美国商会等15家法人单位签署委托招商协议,累计提供项目线索90条,依托涉外中介机构组织外资专题对接活动十余场;同步开展“投资安徽行”系列活动、“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世界制造业大会等重大活动邀商和以会招商工作。
为做好存量企业招商,合肥实施“制造基地+研发中心、销售中心、上市主体、供应商集群、配套产业基金”的“1+5”招商新模式,服务引导在肥龙头企业增资扩产,丰富企业功能布局。推动大众公司在肥先后布局整车生产基地、销售总部、核心部件电池包项目及全球第二研发总部项目。
为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合肥围绕把优质的存量外资留下来,把更多高质量的外资引进来,全力支持外贸企业抓订单、拓市场。前三季度,全市新增外资企业140家,同比增长33.3%,连续9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随着“引进来”“走出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合肥提出了更高目标。日前,《合肥市外资外贸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印发实施,提出到2025年,力争全市外商直接投资超18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超4500亿元,全市新成立外资企业数量达到280家,较2022年末实现翻番。
“招商引资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拉力赛’。我们将继续招大引强,大力实施精准招商及上门招商。”市投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同时,加快出海频次,多措并举加强海外宣传力度,提高合肥海外知名度。加强与科大硅谷的对接,将海外创新中心、全球合伙人的项目资源在全市范围统筹推进。”
战鼓催征疾,号角励争先。三季度已经过去,一个个指标,凸显的是合肥经济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韧性更强。进入四季度,合肥将进一步统筹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全年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