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魅力长三角 >> 资讯频道 >> 访谈

扬帆者丨张扬对话郭帆:我的目标,是为中国电影工业化铺路

国内访谈2023-10-23 来源:新华网阅读:127794

《流浪地球2》上映半年多后,在审片室,郭帆仍在根据观众的反馈对这部电影的细节进行调整,修改后的版本将会更新在流媒体上。完成这轮修改后,他还和记者透露了《流浪地球3》项目的启动时间。

 从一名法学院学生到电影导演,再到一举斩获中国科幻电影的最高票房,郭帆的成长之路似乎充满了不寻常。电影热映的背后,郭帆对于“膨胀”“天赋”等自我认知产生了哪些变化,又对中国电影工业化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探索呢?

  在中国电影博物馆,新华社记者张扬对郭帆进行了专访。

  Part 1:“我本来以为,我能理解膨胀是什么意思”

  《流浪地球》原著作者刘慈欣曾告诉郭帆,最好的科幻就是“在未来拍摄的纪录片”。郭帆也将这份对“写实”的追求带入到了电影的创作中。

  面对《流浪地球》超46亿元的票房,郭帆和团队在第二部的制作过程中一直在告诫自己不要膨胀,“忍着不要嘚瑟就好了”,但没想到,这却让他们“沉底太深”,陷入对影片品质的偏执追求之中。

  Part 2:“我得装成一个导演”

  在上高中前,因为电影《终结者2》,郭帆心中埋下了一颗拍科幻电影的种子。

  然而,他最终却考入了海南大学法学院。从法学院学生到电影导演,郭帆经历了什么?

  Part 3:“我是有天赋的,但我的天赋也就到那儿了”

  郭帆告诉记者,《流浪地球》的一个特效镜头曾经改了200多个版本。我们往往只通过单一镜头来评判视效水平,但其实最核心的是,要在有限时间之内生产大量的、有品质的镜头,这就是工业化的标志之一。

被问及我国目前在视效工业化和好莱坞顶级水平的差距时,郭帆回答在十年左右,但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为我们提供了弯道超车的可能性。

  郭帆还记得,当《流浪地球2》剪辑完成后,那收归一屏的剪辑点仿佛人类的一段段DNA图谱。在那个瞬间,郭帆理解了“电影是活的”,电影的生命力深深打动了他。

以科幻电影为普通人造梦

用工业化为后来者铺路

中国电影人的目标

让未来的中国科幻电影充满希望与活力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视频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