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魅力长三角 >> 资讯频道 >> 关注长三角

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展现盐城担当

盐城关注长三角2023-09-22 来源:盐阜大众报阅读:148633

9月19日,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会议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对全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进行再落实,在全市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

大家纷纷表示,要学深悟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增强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展现盐城担当。

以“组合拳”加强全链条保护

会议指出,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生态环境治理,必须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要坚持全链条保护,打好生态治理“组合拳”。

这几年,全市空气优良天数比率不断提升,PM_2.5平均浓度持续下降,盐城好生态的品牌越来越响。“我们将以‘走在前、做示范’的使命担当,一以贯之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步胜说,将坚持生态优先,更高标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统筹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统筹加强生态监管,以打好生态系统质量提升攻坚战为抓手,充分利用卫星资源、无人机和地面巡查监测等手段,加快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生态质量监测网络;重点围绕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加强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切实维护生态安全。

在东台条子泥,川水湾海岸带湿地修复工程刚刚竣工,大批的水鸟、成群的麋鹿等,已迫不及待抢先“入住”,湿地修复成效初显。每天有大量游客来到条子泥,远观万鸟翔集的盛况。

“我们将持之以恒抓好生态修复治理。”东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沿海经济区党工委书记吕洪涛说,条子泥重点实施川水湾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采用“湿地水文水系恢复+湿地微地形恢复+湿地植被恢复+鸟类栖息地恢复+互花米草防治”综合措施,完成海岸带湿地修复面积18000多亩,通过对水系、生境、动植物设计,恢复淡水湿地、咸淡水湿地、咸水湿地等原生自然湿地生境,营造丹顶鹤、黑嘴鸥等珍稀鸟类和动植物栖息环境,建立海岸带生态修复示范标杆工程,打造新的滨海湿地保护样本。

最近,一幅在九龙口湿地拍摄的须浮鸥衔着小鱼给幼鸟喂食图片,登上《瞭望》杂志封面。一图胜千言,九龙口的生态魅力引发广泛关注。其背后,是当地近年来实施生态修复与保护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我们已累计实施湖荡湿地保护与修复项目30多个,完成各类投资超16亿元,尽可能为动植物提供适宜的生态栖息地。”九龙口旅游度假区湿地保护科科长孙蓉蓉说,九龙口将继续通过开展实施“生态岛”试验区等重大湿地工程,围绕“开展入湖河网流域综合治理、开展鸟类长期跟踪监测、改善和保护野生动植物生境、开展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同时在重点流域与物种栖息地布设生物多样性长期观察样地和样线,加强生物多样性固定监测样地建设,久久为功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会议指出,要坚持全要素发力,跑出生态经济“加速度”。要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水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盐城素有“百河之城、万河之市”美誉,境内水网密布、河流纵横,治水护水对盐城生态环境保护尤为重要。市水利局局长周岚表示,将聚焦美丽盐城建设工作重点,发挥河长制多部门联动优势,探索基于低碳发展理念的幸福河湖建设路径,打造河湖长制工作“盐城样板”。加快推进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建设,改善渠北地区排涝条件,为淮河出海航道建设创造条件。不断强化水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提升水工程与水环境的文化内涵。实施丁堡河—江海河母亲河复苏行动国家试点,通过优化调度、水系连通、生态补水、空间整治和强化监管等综合治理措施,全面提升河道生态环境质量,增添美丽盐城水韵成色。

近年来,盐城环保科技城集聚了清华、复旦、南大等25家高层次研发平台,拥有30多项国际领先技术,特别是在煤炭清洁燃料、催化剂再生、膜技术、土壤修复等方面拥有多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

“我们将充分发挥好平台创新优势,既做大做强产业,又为培育龙头企业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方案。”亭湖区委常委、盐城环保科技城管委会主任吉旭东表示,将全面加强与省环保集团等大型国企央企以及上市公司的合作交流,推动园区企业合并重组、挂大靠强,组建环境修复、固废处置等智能化装备制造产业联盟。强化成果转化,推动南大生态固碳、清华碳捕集等先进技术就地转化,创设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应用场景,创成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大丰区正积极开展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高水平建设大丰港国际合作(外资)绿色低碳产业园,加快集聚有绿电、绿证等需求的企业,推广“紫菜贷”“梨园贷”等碳汇贷,吸引绿色金融抢滩。盐城市大丰生态环境局局长顾雷广表示,将坚决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以高标准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重要载体,健全区、镇、村三级环保网格化监管体系,加强生态环保责任清单的刚性约束,设立绿色发展专项考核体系,把绿色生态优势转化为群众福祉,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

为美丽盐城建设提供更多文化力量

会议强调,要坚持全社会参与,奏响生态文化“协奏曲”。盐城湿地是水韵江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繁荣发展共建共享的“湿地文化”,为美丽盐城建设提供更多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力量。

今年以来,文旅经济呈现出强劲复苏势头。上半年,全市4A级以上景区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同比增长超一倍,是2019年的近1.5倍。

“我们将充分利用盐城优质生态资源,多维度打造生态文旅名片。”市文广旅局局长袁国萍说,贯彻会议要求,全市文旅系统将紧扣“现代化”“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紧抓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廊道共建平台,紧盯游客接待量(收入)、品牌建设、“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三个核心指标,深入实施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六大行动”。着力打造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盐城文广旅新实践。力争到今年年底,全市游客接待量4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50亿元。

盐城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两张国际“金名片”的城市。从2017年起,盐城连续四年举办以黄(渤)海湿地保护为主题的国际会议,搭建起全球滨海湿地和候鸟保护领域的国际平台。在盐城和相关各方不懈努力下,全力推动其升格为全球滨海论坛会议,以更广泛的“生态朋友圈”,凝聚绿色发展的全球共识。

“目前,有30多个国家的100多位国外嘉宾,确认参加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主任吴其江感到,借助国际平台,盐城在全国、全球的影响力在提升。“申遗成功以来,生态是盐城最闪光的名片之一。我们将持续擦亮这张名片,高水平办好全球滨海论坛会议,确保活动办出新高度、办出新成效、办出新亮点,打造滨海生态领域全球交流合作平台,为提升中国在生态治理领域国际话语权作出更多更大贡献。”

黄海湿地博物馆自2022年试开馆以来,已接待游客8.3万人次,共开展50余场自然研学活动,目前会员人数600多人,“黄海湿地少年营”固定会员人数700多人,荣获“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基地”“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省对外文化交流基地”等荣誉。博物馆宣传教育负责人陈娟表示,将按照会议要求,充分发挥科普场馆和实践教育基地的作用,多渠道开展环保宣传教育,组织开展更多生态文化普及和体验活动,推动从“要我环保”向“我要环保”的转变。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视频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