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进民生福祉,是幸福之城最好的注解。
“八八战略”实施20年来,丽水以干图强谋跨越,树立“变不可能为可能”的坚定信念,聚焦难事实事,回应民生关切,推动丽水教育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跃升,在全国首创丽水人专属的惠民政策“浙丽保”,健康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书写了具有丽水标识的幸福民生答卷。
优先发展,教育提质
教育是国之大计,重要民生。20年来,我市立足群众所盼、丽水所能,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
“让每一个丽水孩子都能享受优质的基础教育,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享受优质高等教育。”这是《丽水市教育提质行动计划(2019—2022年)》提出的目标。
2022年,全市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实现全覆盖,公办园在园幼儿比例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全市义务教育资源不断提升,城西小学、长岗背小学、东港小学等一批新建学校满足了“家门口”就学的群众所盼,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降至3.9%。引进各类名校资源,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67万个,丽水学院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获批首个省级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此外,丽水依托开放大学积极创办社区教育,全市4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初步建成。
9月1日,位于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北京师范大学丽水实验学校开学,首批开设小学12个班、提供540个学位,初中8个班、提供400个学位。这所学校是我市教育“问海借力”的实践成果。
近年来,丽水通过集团化办学、开放办学、结对办学,先后引进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丽水学校、北京师范大学丽水实验学校等名校资源,实现基础教育与百年名校的深度对接,推进教育领域开放合作,抢占教育发展制高点。
在职业教育领域,丽水建成丽水技师学院、浙江建设技师学院景宁民族分院等职业院校,打造人才科技集聚地。丽水职业高级中学在宁波、嘉兴的帮助下,建立起全省第一个“山海协作”劳务实训基地,建成数控、机械电子等多个实训中心。各县(市、区)职业中专、职高也先后建立起“山海协作”实训基地,形成良性的“产教生态”。
丽水还积极与发达地区、省外浙商、企事业单位等力量开展教育帮扶与合作,实施了中小学教育互助结对、名师结对培养行动等合作项目,定期选派干部、科技人员挂职交流,助力浙西南山区教育扬帆远航。
健康成长,营养先行。2019年,我市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实施营养餐提质扩面工程,在原餐标的基础上免费为家庭困难学生提供“一蛋一奶”。
2021年丽水掀起“学校食堂革命”,在全国率先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师生同菜同质同价”,覆盖全市18万多名师生,并完成学校食堂“微改造”200多个。
健康为要,民有“医”靠
医疗卫生事业关乎每一个人。20年来,丽水积极探索,到“十四五”形成了紧抓健康丽水建设一个载体,做好补短、提质、整合三篇文章,强化人才、科研、数字化、项目四个支撑,坚持党建引领一个路径的“十四五”“1341”发展思路。经过持续奋斗,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了历史性重大成就。
坚持健康优先,健康丽水建设成绩斐然。2015年丽水市本级创成国家卫生城市;2017年实现国家卫生县城(城市)、市级卫生乡镇全覆盖。
此外,我市连续10度21年蝉联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称号。2020-2021连续2年荣膺“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下转第七版)
(紧接第一版)2019-2022连续4年健康浙江考核优秀,其中2020年考核名列全省第一;2018-2022健康浙江群众满意度连续实现“五连冠”。
补短强基,医疗服务能力大幅跃升。我市积极打造浙西南区域医疗高地,在2021年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4家市直三甲医院分别达到A+及A等次,3家排名跻身全国前10%。
“刚刚医生说的要点记住了吗?回去要多休息。”在距离庆元县城100多公里的官塘乡山头村,“智慧流动医院”诊疗车定期进村为村民服务。
经过努力,我市初步构建了“15家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片区医疗中心+智慧流动医院+综合应急联动急救+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山区医疗服务丽水模式,在全省率先依托46辆巡回诊疗车建成“智慧流动医院”,为山区村民带来医疗“福音”。
创新建成的“救在丽水”应用场景完善了山区综合应急联动急救体系,先后获全省数字社会系统评比最佳案例、最佳应用、最优理论。
“有了自动售药机,晚上也不担心买不到药了。”近日,家住市区嘉慧园小区的张女士凌晨在楼下的24小时自动售药机买到了感冒药。目前,我市落地了20台24小时自动售药机,为群众购药尤其是夜间购药提供更多便利。而在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健康小站”开展网络化、远程化、智能化的贴心健康服务,可以为特殊人群提供院外个性化健康管理。
异地就医的患者,寻医问药同样更加便利。今年7月开始,市医保局对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进行了多处优化,对符合规定的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和急诊抢救人员,不再设转外自理费用。同时,还规范异地转诊备案类别,以医保支付政策助力分级诊疗。截至目前,丽水有异地定点医疗机构数量近500家,同时已将10家“双通道”定点零售药店开通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丽水还在“浙江政务服务网”“浙里办”APP推出异地就医备案“掌上办”“网上办”,实现医保惠民便民“零次跑”。
社会保障,“织”密网络
民生一小步,幸福一大步。20年来,丽水紧密织牢社会保障“兜底网”,夯实共同富裕美好生活的基础。
综合运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保障救助措施,我市实现应保尽保、应养尽养、应担尽担。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障体系框架不断完善,2022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1%,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4%。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保障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没想到我缴了100元的保费,就多报销了8.28万元。”受益于丽水创新推出的“浙丽保”,景宁因患主动脉瘤住院的吴先生的医疗费用,总体报销比例从22.75%提高到66.83%。
丽水创新实施的政府引导型全民健康补充医疗商业保险“浙丽保”,2021年和2022年参保率分别高达85.3%和93.32%,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有效破解了群众因病致贫返贫难题。“浙丽保”先后获得全国、全省多项改革创新奖项,并成为全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重大改革项目在全省推广。
在农村,我市在册的9.12万名低收入农民群众也有“定制”的专项统筹健康保险。从2021年开始,我市将原有的各类政府出资型健康保险,整合为低收入农户统筹健康保险,在相关保险和救助报销后进行结算,筑牢防止农户因病因残返贫的最后一道防线。
“一老一小”,须更加关注。我市全面推进“一老一小”关爱行动,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真的是太感谢你们了,有了这些,居家生活更安全了。”身体中度失能的何奶奶有了具备康复、呼救等智能设备的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后,在家也可以享受到专业的照护。这样的家庭养老照护床位,莲都区已建成104张。服务对象全部纳入数字化智慧监管体系。
据统计,我市公办示范性综合养老机构总投入超过10亿元,软硬件达到全省中上水平。此外,在农村,全市保留运营的20家敬老院全部转型为区域护理型养老机构,达到国家养老机构二级标准。在城市,养老设施从综合性养老机构向社区嵌入式小型护理机构转型,全市已建成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25家,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76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实现全覆盖。
我市出台《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实施意见》,提出建立健全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管理体系、保障体系等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主要任务。实施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六大计划”,开展“母亲科学人文素养倍增计划”;建立医养护三位一体的儿童健康服务中心,开展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养育指导活动。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一条条新政新规、一项项惠民举措、一个个民生项目、一桩桩民生实事,积极回应了群众的民生关切,化作生动图景,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