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化遗产是农耕文明的具象化体现,是传承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目前,丽水有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2项全球重要农遗,以及云和梯田农业系统、缙云茭鸭共生系统2项中国重要农遗,是我国重要农遗数量最多地级市。
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近年来,市人大积极开展调研监督,做好农遗保护与利用这篇大文章,探索山区共富方法路径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我国传统农耕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
做深青田“鱼米”文章
青田稻田养鱼历史悠久,早在1300多年前,当地居民就开始稻田养鱼并传承至今。2005年6月,“稻鱼共生系统”就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去年7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青田成功举办,让世界知道了青田有个“以鱼肥田、以稻养鱼、鱼粮共存”的稻鱼共生系统。
借着大会的东风,如何进一步做深“鱼米”文章?青田县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加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与发展的议案》,建议县政府视情适时通过法定形式设立“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日”或“青田稻鱼文化节”,以此倡导社会各界积极探索农遗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新路径新模式。同时建议在原有扶持政策基础上,尽快整合出台综合性保护与发展管理办法或实施意见,为“稻鱼共生系统”保护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政策保障。
今年3月,市人大常委会将《丽水市‘稻鱼共生’系统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条例》立法调研列入2023年度立法计划,为丽水农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近段时间,青田县人大农工委主任金伟平正在整理最近的一次关于青田田鱼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他介绍说,青田不仅发起成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联盟,编制两轮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发展十年规划,出台稻鱼共生保护办法,还传承古法育苗技艺,建立田鱼种质资源保护点。同时以创新引领传承和保护,抓住全省数字化改革契机,建立“农遗保”稻鱼共生全产业链数字监管系统,植入“一杆农业眼”等监测设备,实现稻鱼共生环境精准智控,让千年农遗绽放新生活力。
如今,青田稻鱼共生基地面积达6.04万余亩,总产值达2.8亿余元。“稻鱼共生”产业带动100多个重点帮扶村实现增产增收,稻鱼共生模式被农业农村部在全国推广,“远赴”广西、宁夏等20多个省(自治区),成为东西部协作共富的重要产业。
深入挖掘农遗多重价值
做深青田“鱼米”文章,是市人大助力丽水农遗保护利用的一个缩影。
农业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独特的农业产品、丰富的生物资源、完善的知识技术体系、较高的美学和文化价值等特点,为了进一步挖掘其蕴含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多重价值,市人大常委会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专题调研列入2023年监督工作计划,市人大代表积极履职,开展调研并提出了不少有用的建议。
今年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来自青田代表团的叶永青等市人大代表提交了《关于支持打造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实践先行地的建议》,提出了构建农遗展销平台,组织举办国家级农产品展销会,谋划建设中国(青田)农遗良品展销中心,积极争取全国农遗良品永久展销地,推动打造全球农遗良品世界展销中心;申请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永久会址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保护与发展联盟”驻址地,积极承办全国农遗大会和农遗专家学术论坛等建议。
来自庆元代表团的吴应淼等市人大代表提交了《关于打造丽水农遗良品集群,释放共富新动能的建议》,建议我市进一步传承和利用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挖掘遗产地优质农产品,加大力度支持打造更多丽水农遗良品,着力打响丽水农遗公共品牌,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丽水遗产地农产品综合实力,释放农遗价值创造经济新增长点,释放共富新动能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6月,市人大常委会成立了专题调研组,先后深入青田、庆元、云和、缙云等地开展农遗调研,并于6月28至29日在缙云召开全市人大农业农村工作座谈会暨推动我市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代表主题活动。
此外,去年9月30日,丽水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丽水市人民政府关于提请审议设立丽水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日的议案,决定将每年6月5日设为“丽水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日”。通过设立“丽水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论述,能够有效放大我市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先行优势,进一步挖掘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的价值,让农业文化遗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助推共同富裕的理念渗透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公民,整合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实现共建共享。
市人大常委会农业与农村工委主任蓝金水介绍,在多部门推动下,我市农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不断取得成效。全市普查了涵盖茶叶、果蔬类等19项丽水农遗资源名录,其中龙泉灵芝种植系统等4项被列入省重要农遗资源目录。青田、庆元、缙云等县成立农遗专职机构,系统推进农遗保护与利用。各地聚力多元融合,利用农遗富民增收。推动农遗资源与康养、旅游、研学等新兴业态深度融合,总结推出农遗产业“粮食+增收”十大共富模式。发挥农遗资源在农业物种、生态产品、自然景观等方面的功能价值,走好促收富民之路,走好品牌打造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