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不长不短,正适合“造梦”“圆梦”。
10年前,岳西县菖蒲镇毛畈村还顶着脱贫的巨大问号:泥巴路、撑着竹筏去上学的孩子、“空白”的村集体经济、买个打印纸都没钱的村委会……
10年后,毛畈把这个问号变成了巨大的感叹号: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22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万多元、是2014年的3倍以上,土特产卖出去了,年轻人回来了,游客也来了……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毛畈强了、美了、富了、火了,实现了从“三无村”“后进村”到“明星村”“先进村”的逆袭。
回首再看,毛畈,已然换了“天地”。
青山绿水间的毛畈村
“山窝窝”的渴望
在毛畈,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一只会下金蛋的金鸡,被人追赶到这里,掉下一根金毛,毛畈村由此得名。
千百年来,“过上好日子”的渴望一直在毛畈人心里萦绕。
然而,渴望也始终只是美好的愿望。
毛畈村位于岳西县东南边陲,辖14个村民组、370余户、1400余人。大山河流环抱,只有7平方公里的毛畈就是一个“山窝窝”。2012年以前,一条天仙河,把毛畈与外界隔绝开来;这里的人出村没有桥,只能靠木筏摆渡。
“下雨、夜晚过河,经常有人掉进河里淹死,但没办法,总要活下去”;
“孩子们要自己撑着竹筏去河对岸上学,每天都提心吊胆”;
“通村是水泥路,通组都是泥巴路,村里还有土坯房”;
“全村只有700亩地,人均半亩,养活不了自己”;
“村里连开会的会务费都没有,村干部工资发不下来,还欠债60多万元”;
“无企业、无集体经济、无特色产业,人家是三无产品,我们是‘三无村’”
……
提起10年前毛畈的模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汇成一个字,就是:“穷”。2014年,脱贫攻坚战役打响。摸排建档,毛畈村贫困发生率高达30.27%。
摆脱贫困,从心中的渴望,变成了现实的难题:
没有路,离最近的高速路口需要绕行四五十分钟,山里的好东西运不出去,山外的好日子也“运”不进来;
没有人,大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村子已经“空心化”;
没有资源,不管是土地,还是资金,或者是可以挖掘的特色资源;
没有办法,村“两委”成员平均年龄超50岁,懂技术、会管理、有发展理念的村干部一个没有,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无从谈起……
贫困似乎像大山一样,沉重、巨大,不可撼动。
毛畈人,难道只能守着青山绿水过穷日子?
“造梦者”的不屈
毛畈人,不认命!
2014年,村里“软磨硬泡”唤回来了新村支书——姚有志。
“我要带着大家一起‘造梦’,让毛畈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在任职大会上,36岁的姚有志郑重向全村承诺。
彼时的姚有志,是在外创业有成的商人,也是一天村干没干过的“小白”;摆在他面前的是个“烂摊子”:每天来催债的债主,时不时就“上网”的群众上访,村委会买张纸都没钱,村民一遇着他就追问:“路什么时候修”……
彼时的毛畈村,迎来了扶贫工作队;跟着一起到来的,还有精准脱贫的春风。
“所有的问题都要在发展中解决,必须发展产业,不能两手向上等靠要。”姚有志一腔热血。
发展产业,需要资金投入,而当时毛畈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怎么办?向银行借、找村民筹、自己垫钱。“回来的时候就已经想好,我身上有500万,大不了全‘砸进去’。”姚有志坚信,只有干了,才有希望。
由于缺乏产业发展经验,姚有志便带着村“两委”成员出去学习,但现实却给他泼了“冷水”。
第一次,村里集资建起标准化羊场,养殖山羊。但羊崽“水土不服”,没几天死得只剩几只,场关了。
第二次,村里流转了20多亩地,试着种植水蜜桃。一场大水,桃树烂根,死了。
第三次,村里种起高端蔬菜,但不对市场“口味”,10块钱一斤的菜没人买,烂了。
寻寻觅觅终无果。但毛畈人不认输,失败了还要爬起来。
“还是要因地制宜。”2016年底,毛畈引进一家企业,经过研究气候土壤条件,决定流转村民土地种植葡萄。“部分村民不相信能搞得好,签了流转协议又反悔,躺在挖机前面不让动工,后来,招来的企业家被气走了。”如今说起,姚有志仍不免惋惜。
“自己干!”村“两委”咬咬牙,开始了“三变”改革,采取“四方入股、四马分肥”的方式,组建村骏发生态农业公司,村干部带头入股,引回在外创业的村民抓公司管理,把开发商干不了的项目干下去。
“2017年一整年都在做群众思想工作。”姚有志管这叫“斗争”,不管多难,都要成功,这样村级党组织才能“带得动”群众。最终,30亩的葡萄园建起来了,第二年便有了几十万元的收益。
尝到苦头、也尝到甜头的毛畈人,就此形成了齐心协力发展产业的共识。“造梦”之路迎来转折。
在之后的几年里,毛畈村坚持市场化思维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探索出属于自己的一套产业发展模式。“看准了下手,一年一个产业项目,向前推。”姚有志说。
2019年,村里建起了标准化酒厂,发展了50亩螃蟹养殖园;
2020年,种植了15亩火龙果,建起了茶树花加工厂;
2021年,种植了34亩生态红米和羊肚菌;
2022年,与邻村合作建设豆制品加工厂,发展民宿、旅游……
与此同时,村民盼着的事,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也“跑断了腿”。“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只要能够申请的项目,几乎都申请了。”驻村工作队队长吴永翔说。10年来,几千万元的项目陆陆续续落在村里,柏油路通到了家门口,村民喝上了自来水,新建了移民新村、党群服务中心、农民文化乐园……
跟着一个个项目一起被“刷新”的,除了“一年一个样”的村子,还有村头那几个大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习近平”。
“后进村”的逆袭
夏至未至,毛畈村的葡萄已经挂果。
戴着草帽和套袖,49岁的杨桂香从葡萄园钻出来,又来到螃蟹园,拉起网,看一看螃蟹的长势,动作熟练。
这个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留守妇女,通过自学考上了大专,如今成为村里的技术员,一年能拿近4万元的工资和分红,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一如再普通不过的毛畈村。贫困有多沉重,变化就有多震撼。
如今,毛畈村仅有的100多亩平地,被塞得满满当当,没有一处抛荒,亩均收入达到1万多元,是十年前的10倍。2022年,毛畈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220余万元、纯收入57万元,土地股东每股分红830元,解决50户农户的季节性用工,全年发放工资90多万元。
如今,一直按照旅游村标准建设的毛畈,十年下来,已然“换新”:推窗见绿,小桥流水,茶园步道,民宿茶社……好一幅乡村美景图。
如今,仅有300多户人家的毛畈村,却有着特色民宿、农家乐50多家,发展起了“吃喝玩乐购”一体化的乡村旅游业;村里还成立了抖音团队,宣传推介毛畈旅游。今年以来,毛畈村已经接待了2万多名游客。
如今,年轻人顺着宽敞的村道回乡了,还有一批外地人“慕名而来”,成为新毛畈人。他们在这里开酒馆客栈,建民宿画室,拍短视频引流,直播带货卖土特产……
如今,毛畈把“三无村”“信访村”“后进村”的标签一个一个撕下,换上了国家AAA旅游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创建村、产业兴旺红旗村……
“以前我们都是出去学习别人,现在每天都有人打电话要来考察学习。”姚有志说,等今年豆制品加工厂、山茶花面膜的项目有了收益,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能突破500万元、纯收入超100万元。
现在,毛畈开始造一个新梦——“千万村”。“一个个‘强村梦’实现了,不就托起了我们的‘中国梦’么?”姚有志说。
“毛畈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哩!”82岁的徐诗赞坐在村头,看着路过的游客,拿起手机拍着短视频,笑眯眯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