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残疾人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报告(2019)》在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发布,该报告以无障碍环境建设为主题,计算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指数及平衡指数。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残疾人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残疾人事业发展指数由2007年的42.8上升到2017年的70.7。残疾人生存保障指数由38.2提升到75.5,提升37.3个百分点,残疾人生存保障水平提升幅度较大。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建设进入新时代的第一年。《残疾人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报告(2019)》主要基于中国残疾人事业统计年鉴(2019)和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报告相关数据,从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无障碍、维权、大数据、国际交流和文化体育等方面全面描述了2018年中国残疾人事业总体发展状况。
据了解,目前中国有残疾人8500多万、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近2.5亿,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失能半失能人口的增加,未来社会对无障碍环境的需求会越高。2019年度的《残疾人蓝皮书》的主题即关注无障碍环境建设。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中国残疾人数据科学研究院孙计领博士介绍,中国无障碍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各级政府和部门从保障民生、尊重残疾人权利、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角度,极大地推动了无障碍环境建设,加大了资源投入,社会各界给予有力支持,无障碍环境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关于无障碍的法律法规逐渐丰富,政策体系日益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全面发展,人们对无障碍的关注度大幅度提高。自2012年以来,全国系统开展无障碍建设的市、县、区数量呈增加趋势;全国开展无障碍建设检查次数较多;无障碍培训次数比较稳定,每年均超过3万人次。
“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平衡指数由2015年的48.29提升到2017年的51.86;生存保障、发展提升、服务支撑平衡指数,分别由2015年的47.57、47. 70、50. 79,提升到 2017年的53. 24、48. 46、54. 42。2017年总体平衡发展指数为51.86%,比2015年上升3.57个百分点,提升幅度较为明显,但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在发布会上,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中国残疾人数据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白先春教授对中国残疾人事业平衡发展指数进行了解读,这也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平衡指数的首次发布。他表示,2017年我国残疾人事业总体发展指数为70.70%,发展损失为26.64%,从而导致2017年我国残疾人事业总体平衡发展指数为51.86%。与2015年相比,尽管发展损失下降了0.11个百分点,但是每年近27%的发展损失仍处于较高的水平。
蓝皮书还就各分项指标对全国各省份进行了排名。2017年重庆、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等省(市、自治区)其残疾人生存保障指数均在80.0以上。同2016年相比,吉林、贵州、云南、广西等省(自治区)残疾人生存保障指数提升幅度较大,均高于5个百分点;2017年残疾人发展提升指数排在前列的有浙江、北京、天津、吉林、上海、河北、福建等省(市),而广西、西藏等地区残疾人发展提升指数较靠后。根据各地区残疾人事业发展指数的大小,可以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分为三类:第一类包括浙江、天津、上海、北京、江苏等五个省(市),其残疾人事业发展指数达到75.0以上;第二类地区包括重庆、山东、吉林、福建、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广东、甘肃等十二个地区,其残疾人事业发展指数在65.0-75.0之间;第三类地区包括湖南、新疆、四川、湖北、青海、贵州、广西、云南、安徽、河南、黑龙江、海南、江西、西藏等十四个地区,其残疾人事业发展指数在65.0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