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魅力长三角 >> 资讯频道 >> 关注长三角

从食品消费之变看扬州发展之变

扬州关注长三角2019-12-28 阅读:5008

近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朱高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消费史(1949-2019)》项目获得立项资助。据了解,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是现阶段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层次最高、权威性最强、资助力度最大的项目类别,代表了该领域的国家最高水准。

  记者了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消费史(1949-2019)》主要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城乡居民在吃、穿、住、用、行、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消费特点和消费趋势,其中,朱高林对于扬州居民的“吃”也进行了专业研究。

  扬大教授十余年坚持研究“居民消费史”

  “2005年我就开始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消费史的研究工作,至今已有十多年了。”朱高林告诉记者,他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微观方面,对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城乡居民在吃、穿、住、用、行、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消费特点和消费趋势进行研究,从不同角度提出扩大消费的措施建议。二是从宏观方面,对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变化趋势、存在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基础性作用的思路和建议。

  今年7月份,朱高林联合全国“居民消费史”研究项目的专业人才,开始申报有关居民消费史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目前团队共有26人,他作为首席专家将全程参与。

  朱高林告诉记者,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消费史(1949-2019),是希望开辟一个新领域,为中国经济史研究补写“居民消费史”这一重要篇章,同时回顾总结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探寻我国居民消费的演变规律和薄弱环节,为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扬州人改革开放以来“食品消费”变化

  除了研究全国居民消费史,朱高林对改革开放以来扬州城镇居民在“吃”方面的消费史也进行了专业研究。

  “人们消费的食品常常分为三大类,分别为粮食、蔬菜、动物性食品。三大食品在不同发展阶段处于不同的消费地位,反映出人们生活水平由低到高的变化过程。”朱高林说,在早期,扬州人的消费结构是,粮食排第一位,蔬菜排第二位,动物性食品排第三位,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扬州市城镇居民在“吃”上的消费结构开始转变,变成蔬菜第一位,随后是粮食、动物性食品,而部分高收入家庭进入“蔬菜+动物性食品+粮食”消费阶段。

  朱高林告诉记者,从居民食品消费之变可以看到扬州发展之变。改革开放以来,扬州人的食品消费由“吃饱型”消费逐步转向“营养型”消费,食品消费结构日趋合理。这表现在,对粮食、鲜菜的消费量继续减少,但是对肉、禽、蛋等动物性食品消费量大幅增加。朱高林列出这样一组数据:扬州市城镇居民粮食消费量从2014年的118.33千克下降到2018年的110千克,鲜菜从115.69千克下降到108.3千克。与此同时,2018年扬州市城镇居民对肉类、水产品消费增长,对禽类、蛋类及制品消费增加明显。扬州市城镇居民对低脂肪、高蛋白的禽类、水产品和奶类食品消费量已经超过高脂肪、高胆固醇的肉类、蛋类食品消费量。

  “此外,健康意识的提高,使人们对干鲜瓜果类消费继续增长,对植物油、糖果糕点、酒类等食品消费量趋于下降。”朱高林说。

  市民更爱居家饮食,外地游客为餐饮业增收入

  “随着无线网络的日益普及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宅经济’、‘懒人经济’日益凸显,人们的饮食方式正在悄悄改变,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一日三餐正在从家庭走向社会。”朱高林表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相比较而言,扬州市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社会化程度偏低,2018年扬州市城镇居民人均饮食服务支出1352元,占食品烟酒支出的比重仅为18.6%,而同期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饮食服务支出1834元,所占食品烟酒支出的比重为23.9%,无论从绝对量还是从相对量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说明扬州市城镇居民更喜欢居家饮食。

  “虽然扬州市城镇居民饮食服务支出增长缓慢,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餐饮业收入增长迅速,从2014年的98.40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59亿元,年均增长12.7%,这说明扬州作为旅游城市,美食对于外地游客有巨大吸引力。”朱高林表示,“随着扬州获评‘世界美食之都’,美食对城市的赋能效应将更加明显。”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视频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