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让世界读了2500年的东方水城,千百年来保留着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气韵;这是一座全球制造业重镇和国际化名城,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的生动缩影。 “人间天堂”苏州,用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现代经济;用双面绣的绝活,融通古今中外。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从苏州太仓刘家港扬帆出海;刚满25周岁的苏州工业园,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 凭借开放包容的气魄,苏州以活跃的科技创新、雄厚的产业基础、温馨的营商环境、宜业宜居的城市品质,向世界展示魅力,吸引全球企业与人才。 面对世界经济风云变幻,苏州正致力开拓城市全面开放的新格局,打造激情燃烧的“开放之城”。明年初,这里将召开“开放再出发”动员大会,推出重磅政策,向世界发出张开怀抱、拥抱八方来客的强烈信号。
吹响全球“创新大脑”集结号 11月26日,德国著名光学制造企业徕卡显微系统公司创新中心在苏州工业园区正式开业,将专注于生命科学和工业应用领域,面向全球市场研发设计最新产品。 徕卡全球首席技术总裁安德鲁·海克表示,希望借助园区的创新能力,加速建立产品解决方案,在满足本土需求基础上,设计出可在全球广泛应用的先进数码化显微镜。 优势明显的科创资源,正是众多外资企业选择苏州的因由。凭借自身实力和不断努力,苏州日益吸引外资企业迁入高端产线、研发中心和区域总部。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吴庆文说,园区始终着眼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各类人才总数多年保持全国开发区第一,创业类高层次人才占全国的7%。 在苏州,活跃的科创氛围吸引全球越来越多的“创新大脑”在此集聚,迸发创意火花,诞生一项项领先的技术和产品。 融合AR技术的自动驾驶系统、能“手把手”指导工人生产的智能手套……走进总投资超3亿元的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新研发中心,就如同进入了一座未来实验室。 “苏州拥有良好的创新环境,博世苏州1万名员工中,五分之一是研究人员。”博世汽车电子中国区商务及行政高级副总裁余绮玲说。这家落户苏州20年的企业,抓住中国的消费升级机遇和“工程师红利”,不断加快自身高科技赋能步伐。 扎根苏州的不只是跨国公司。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发机构、创新人才向苏州集结。牛津大学、哈佛大学、韩国科学技术院等国内外23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在苏州建立了2300多个产学研联合体,并设立了多个海外离岸创新中心。 坚持引资与引智、引技相结合,积极实施各类人才政策,苏州各类人才总量超过276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达24.5万人;拥有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262人,其中创业类135人,位居中国大中城市首位。 跨国企业“离不开也不想走” 快速运转的输送轨道上,一个个货物箱有条不紊地通行,轨道还能自动刹车避免货物箱“追尾”……就在徕卡创新中心开业的同一天,扎根苏州工业园区20年的世界500强霍尼韦尔旗下安全与生产力解决方案集团苏州工厂正式启动智能仓储项目。 该集团大中华区总裁柴小舟说,这是他们又一次将国际高端项目本地化的新探索。智能仓储产品将服务全中国乃至亚太地区,降低企业智造升级成本。 近年来,苏州加快推进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转变,成为吸引外资企业扎根的新“引力点”。 抓住苏州及周边区域制造型企业普遍存在的转型升级需要,苏州玖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BUD智联云,已成功应用于智慧能源管理、物联网资产租赁等领域。“我父亲是最早来昆山工作的台资企业负责人之一,现在我从他们的工作中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台湾创业青年、玖竹科技首席执行官(CEO)林芝羽说。 以外向型经济见长的苏州,较早融入全球产业布局,建立起门类齐全,基础雄厚的制造业体系。作为中国大陆第三大工业城市,这里拥有35个工业大类,涉及489个工业小类,并打造形成十大产值超千亿元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雄厚的产业基础让众多跨国企业“离不开也不想走”。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是最早落户苏州工业园区的企业之一。“100公里内,我们几乎能找到所有需要的供应商。”在公司副总经理李成春看来,当地强大的产业配套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充分支撑。 强劲的发展潜力更吸引越来越多企业落户或增资。今年8月,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苏州片区挂牌当天,总投资达660亿元人民币的金光科技产业园、微软(苏州)创新中心、安特优总部等四个项目完成签约。 据苏州市商务局统计,截至目前,苏州已聚集了1.7万家外商投资企业,占中国大陆近1/10,累计使用外资超过1320亿美元,仅次于上海,位居中国大陆城市第二位。153家境外世界500强公司已在苏州投资400多个项目。 亲商服务有效率也有温度 2007年,大冢制药集团的大冢制药工场将第一个海外研发生产基地落户苏州工业园区。不久前,其药品销售公司布局完成,依旧选择园区,还拿到了自贸片区的首批营业执照。 “这里有非常好的投资环境,服务团队非常了解我们的企业,在申报过程中,帮我们去跟国家药监部门解释,顺利拿到了批文。”苏州大冢制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永康新也说。 在外部环境愈加复杂严峻、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苏州以精准的服务,协助企业解决问题。苏州自贸片区正式获批设立后,更推出一系列政策,坚定外商投资信心。
亲商服务一直是这里的“金字招牌”。昆山在中国率先提出“亲商、安商、富商”的理念,全国第一家一站式服务中心在苏州工业园区诞生。苏州优质的投资发展环境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先后被世界银行和《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投资环境金牌城市”和“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近年来,围绕建设“亲清型”政商关系,一手抓简政放权,一手抓常态化监督,苏州不断打造接轨国际的“升级版”营商环境。 “作为工业地产企业,我们要和企业打交道,也要和政府打交道。当地推出的‘一窗通办’‘代办帮办’等服务,让过去需要两周办完的事项,现在三五天就能办完。”港资企业平谦国际(常熟)现代产业园总经理陈明康说。 为了加快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苏州正全面实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强化对外商投资享受国民待遇的制度保障,优惠扶持政策对所有企业公开透明、一视同仁。 一批突破性项目加速落地。今年9月,苏州凯迪斯眼科医院有限公司项目落户,拟建设为非政府办营利性二级眼科医院。12月,光束汽车有限公司项目也正式备案设立。 据悉,苏州正在研究出台“关于开放再出发的若干政策意见”,相关政策将对标国际惯例、对标先进城市标准,确保政策含金量要“高一点、加一点”。 老外宜居宜业的“第二故乡” 点个外卖当午餐,叫个网约车去坐高铁,逢年过节给员工发红包……荷兰苏科思公司创始人汉斯·杜伊斯特说,他来苏州不久,但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作为全球著名研发型企业,该公司今年在苏州正式成立中国首家分公司。“苏州很有活力,这里的人很友善,饭菜很可口。”汉斯说,未来该公司会不断加大投资,为在中国发展打牢基础。 在苏州,2500年的古城城址未曾改变,古城内至今仍保留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格局风貌。拙政园、留园等九座古典园林与大运河苏州段均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昆曲、宋锦等六个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周庄、同里、甪直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点缀周边。 感受“小桥流水、粉墙黛瓦、苏绣昆腔”的恬美与梦幻,体验“鱼米之乡、园林之城、工艺之都”的奇妙与精致,成为不少在苏州外籍人士生活的一部分。 “这座城市友善又美好。我以前一直在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苏州令人惊喜,第一次来的时候,就感觉像是回家了。”58岁的魏德米勒公司亚太区高级运营副总裁兼苏州工厂总经理卡米洛·桑托斯说,他和妻子都是地道的巴西人,已在苏州五年,希望能在苏州一直生活下去。 连续四年获评英国《经济学人》周刊中国大陆最宜居城市,连续八次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联合国为其颁发人居环境奖……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宜居宜业的城市品质,让苏州成为越来越多外国人的“第二故乡”。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表示,苏州正致力打造更加贴心的开放环境,营建更具活力的创新环境,提供更加美好的宜居环境,期待更多跨国公司能做苏州发展的最“燃”投资人、最“棒”传播人、最“铁”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