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执法是一门学问。许多事项看似细微,但事关当事人利益,以及区域和城市的形象,作用至关重要。人口众多、建筑密度大的上海中心城区更是如此。作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主力军,上海城管需要怎样的人才?近日,杨浦区城管执法局推出一系列“城管之星”,为我们绘制了四幅画像——
画好方与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讲规矩、守纪律的城管执法队伍来说,更是如此。在机动执法中队教导员陈维东看来,随着城管执法由粗放变精细,规范意识是身为执法者的红线和底线。在业内,他以坚持严格执法、规范执法、文明执法的标准而“闻名”。作为一名在城市管理执法岗位上奋斗了34年的“老兵”,陈维东曾获市重大工程立功竞赛先进个人。
陈维东曾担任江浦路街道中队中队长。“一人一柜一钩”责任制,摆放物品有严格标准,每周一次全体大扫除,各类物品及人员的台账规定,在走道拐角处设置用来通风的电扇……走进江浦路街道中队办公地点,随处可见“做规矩”的成效。
城管执法事项纷繁复杂,队员如果没有经验积累和学习习惯,很难妥善解决难题。陈维东提出“阶梯式执法”理念,让新队员和有经验的老队员搭档。新队员迅速成熟,成为新的业务骨干。同时,动脑筋组织“课外补习”,邀请不同领域的技术人员、学者专家开讲座,不断为队员补充执法知识。
“城管工作要有超前的执法思路和理念”,陈维东认为提升管理效率,就要用高科技手段武装自己。因此江浦路街道中队,是杨浦区首个配备无人机和执法记录仪终端设备的城管中队。队员被定下规矩,不仅必须佩戴装备执法,而且在录制视频的首段,必须口述开展工作的时间地点等要素,以便归档和回溯。
一丝不苟、爱讲规矩的“陈队”同样严以律己,他几十年如一日早到晚退,风雨无阻地骑车便服在大街小巷检查问题。私下,陈维东也是一位热情温和、关爱员工的暖男。大家都说,他带出的队伍像拳头,合则凝心聚力,分则独当一面,在他的带领下,江浦路街道中队曾获上海市“城管先锋”先进党组织称号。被陈维东带教过的年轻队员,许多人已经成长为杨浦城管的中坚力量。2019年9月,陈维东岗位交流到机动执法中队,担任教导员,将继续把他的“定规矩”作风发扬下去。
初心终不改
12年前,一位军人脱下“军装绿”穿上“城管蓝”——角色转变,为民服务的初心却始终不改。他就是杨浦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机动执法中队的队员尹伟,一名城管“文明规范执法标兵”。
执着是军人生涯赋予他的特质。他经常念叨“要干就要干出点成绩来”,既然选择了城管,就应该为城管事业奋斗终身。海安路桥作为复兴岛周边企业仓储运输的必经之路,超限车辆违法行驶时有发生。一天晚上,尹伟和队员发现有一辆货车疑似超限,但司机驾车逃逸。尹伟立刻向公安部门通报案情,联合对该车进行布控、查缉,但司机已弃车不知所踪。尹伟对车辆进行调查,顺藤摸瓜找到了运输车辆所属的单位,告知其单位司机违法行为的严重性,并通过单位联系到了该司机本人。尹伟没有对司机“一罚了之”,而是对其进行了耐心的教育劝导,以理服人,终于让其意识到自己违法行为的严重性,心甘情愿接受处罚。
作为中队五组组长的尹伟,职业敏感让他时时刻刻关注着城市管理的每个细节。在一次巡查过程中,他发现在军工路沿线有多处擅自倾倒在路边的建筑垃圾。尹伟带头深夜对军工路沿线进行固守。经过长达十几天的努力,终于在某日凌晨当场查处了某单位擅自倾倒建筑垃圾行为,并对违法当事单位进行行政处罚。
十余年与违法对象打交道,尹伟始终认为,处罚恰是为了不再罚。一次巡查中,尹伟发现民星路一家小餐饮店存在生活垃圾混投的违法情况,遂当场开具约谈通知。做询问笔录期间,女店主情绪激动。尹伟放下笔,先耐心安抚店主,使她冷静下来,再告知其违法行为会导致的严重后果,引导她换位思考。在尹伟的循循善诱下,女店主意识到垃圾混投行为的危害性,表示会主动改正,并承诺以后一定做好垃圾分类。事后尹伟曾多次去该店复查过,店主果真履行诺言。不为罚而罚,人性化处理矛盾,理性化解决问题,是尹伟一直的坚持。
心细如绣花
城管执法的主场在一线,涉及到大量和老百姓协调沟通的工作,需要更多耐心和技巧。现任杨浦区大桥街道城管中队副中队长的姜卫忠,就是这样一位心细如绣花、勤学善思、擅长做群众工作的城管执法人员。他怀着为民服务的赤诚心,理清城管工作的“千条线”。
姜卫忠在城管执法系统工作近15年。常年的一线工作经验,让他对社区情况了如指掌,有方法、善沟通是他的工作特色。杭州路(宁国路至宁武路)地处二级旧里,大部分是私房区、棚户区,人员构成复杂,沿街两侧的违法搭建多为私人及经营性质,要拆除就是“动居民的奶酪”,难度可想而知。
杭州路某号的业主曾两次因罪入狱,出狱后将自住房子破墙做起无证房屋中介。在整治过程中,该业主跟踪起哄,带动周边业主闹事,严重影响整治进度。面对“硬骨头”,姜卫忠在3个月内多次排摸线索,了解情况,辗转找到该业主在服刑期间的管教民警来做思想工作,并在他住院期间上门慰问。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业主最终主动签下了《责令限期拆除违法建筑决定书》。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从对立到缓和,直至理解配合,好多居民都把姜卫忠当成了知心朋友。中队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将约4000平方米的违法经营店铺整治完毕。在姜卫忠心里,城市管理说到底是对群众的管理,强硬态度解决不了问题,而语言是城管与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作为城管人,就要架通服务群众的桥梁,筑牢社会管理的基石。
执法工作不是亡羊补牢,而是做好预防工作。面对生活垃圾分类这个时下热点问题,姜卫忠主动请缨,与辖区各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居委干部、物业一起头脑风暴,晒做法、亮招数,从源头上减少问题,取得一定效果。
成长不止步
学习能力是成为合格城管人员的基本素养。许多人都想不到,在杨浦新江湾城街道城管中队工作的颜旭琳,曾经是一名律师。9年里,她从一名城管新人成长为“硬核”干部,离不开对精益求精的追求。
2010年,颜旭琳考入杨浦城管执法局法制科,涉及的法律事项和专业并不相符,等于从零开始。她边学边做,一部部法律法规啃过来,仔仔细细审核案件。每次案件审核退返时,她都会耐心给执法队员解释合法性问题。为了更好地与执法队员交流,她创新方法,开通“杨城法苑”微信企业号。许多执法队员开始主动咨询颜旭琳相关法律条文、法律程序。
经过数年钻研,颜旭琳成长为法制业务能手,渐渐独当一面,并获得市、区两级绿容(城管)系统立功竞赛先进个人的称号。她和团队每年要审核、审批、备案数千件行政处罚案件,起草《常见行政处罚案件执法取证指引》等杨浦城管法制培训资料……不过,颜旭琳并未停止自己成长的步伐。
今年,颜旭琳选择从“坐办公室”调岗到一线——杨浦新江湾城街道城管中队。大家觉得不解,原来颜旭琳觉得,没有在基层锻炼过,就会缺乏对城管执法工作全貌的认知。如今的颜旭琳成了全能手,除了发挥法律专长编制工作规范,还学会了手绘生活垃圾分类图。
“随着城市管理要求精细化、法治化,过去的执法手段也面临升级。面对几百项执法事项,我们城管执法工作的方式一定要改变,依法行政的能力必须要跟上,要做一名硬核干部。”颜旭琳说。